2021年3月27日

人生何處不相逢

  

“人生何處不相逢”這個名句,原創者是晚唐詩人杜牧,請看他的七絕《送人》:

 

鴛鴦帳裏暖芙蓉,

低泣關山幾萬重。

明鏡半邊釵一股,

此生何處不相逢?

 

詩中第三句提到分釵、破鏡,兩者為古時有情男女離別之風俗。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那只是一個比喻。

離別之夜,難免傷感,詩人最後強忍離愁別緒,抽離眼前景況,站到人生的高度,安慰對方也安慰自己:只要活著,又有何處是不會相逢的呢?綜觀全詩,最後一句仿似黑暗中的一點燭光,給人溫暖和希望。

後來,“此生何處不相逢”多被寫作“人生何處不相逢”。此句始于北宋晏殊的七絕《金柅園》:

 

臨川樓上柅園中,

十五年前此會同。

一曲清歌滿樽酒,

人生何處不相逢?

 

金柅園在晏殊的故鄉,撫州臨川。晏殊少年得志,十四歲即中進士,然後赴京展開仕途。十五年後方有機緣舊地重遊,與故交聚首園中,自是感慨萬千。

然而,令“人生何處不相逢”一句成為盡人皆知的俗語,並非因為上述的高雅感情,而是民間好事者的戲言。

話說在北宋乾興元年,即1022年,二月,寇准受丁謂譖言所害,左遷至雷州司戶參軍。看過《楊家將》的人都知道,寇准是個大忠臣,一度官至宰相。可是他用人不察。那個丁謂,出自寇准門下,後高升,至參知政事(即副宰相),並封晉國公。丁謂陷害寇准,據說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懷恨在心。雷州位於廣東雷州半島之上,乃大宋之邊陲,南蠻瘴氣之地。當時寇准已經年過六十,年老體衰,遷至雷州,等於慢性處死。此舉足見丁謂用心歹毒。果不其然,寇准到任第二年,便客死貶謫之所。

蒼天有眼,在寇准病死之前,他目睹(嚴格地說只是耳聞)丁謂及身而報。寇准遭到貶謫後約半年,丁謂也在權力鬥爭中失勢,被貶謫崖州。崖州即今天的三亞,比起雷州,離京城更遠。更諷刺的是,要抵達崖州,雷州是必經之地。路過雷州時,丁謂膽顫心驚,但是寇准卻命人以一隻蒸羊相迎。據說丁謂悔恨交加,在蒸羊前放聲大哭。唉,早知結果,何必當初。

民間好事者並沒有放過丁謂,他們擬議一句“若見雷州寇司戶,人生何處不相逢”,極盡挖苦之能事。如此趣聞,最早收錄在歐陽修的《歸田錄》裏。

下里巴人總比陽春白雪響亮,“若見雷州寇司戶,人生何處不相逢”不脛而走。今天,很多追溯“人生何處不相逢”出處的文章都弄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