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够背诵。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最为评论者激赏的地方,是诗人大胆地突破忌讳,使用重辞。两个“巴山夜雨”,一实一虚,既香艳,又哀婉,此乃苦中作乐之极致也。从技术上看,画面运用了现代电影手法“闪前”……哦,关于诗的赏析,不才就不在此赘述了。本文想探讨一个问题,这首情思婉转的诗歌,到底是为谁而作的呢?
主流的意见是,诗是写给妻子王氏的。从内容和标题可知,当时诗人正身处巴蜀,此诗或此函将寄往北方。而李商隐家宅之所在长安,自是位处巴蜀之北。南宋学士洪迈编订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夜雨寄北》被记作《夜雨寄内》,直接指明,诗是写给内子的。
可是,查阅史料之后,你会发现上述意见并不正确。问题,就出在时间上。
李商隐一生共两次羁旅巴蜀。一次是大中二年(即848年)秋,其时李商隐不幸在桂林丢官,不得已返回长安,途中顺道游览巴蜀。《夜雨寄北》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吗?从“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诗来看,基本上可以否定这个猜想。诗人正在旅途上,归期应该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不可能有诗句中所流露的无奈之感。
第二次,是大中五年(即851年)冬,李商隐应梓州刺史、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邀,入川担任参军一职。其后四年,他都一直生活在梓州。我认为,《夜雨寄北》百分之九十九是这段时期的某个秋夜写成的。这样,夜雨寄谁的问题也解决了。因为,王氏已经在李商隐赴任前的春夏之交病逝。
李商隐为亡妻写下几首悼亡诗篇,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不过,这感情,估计是以愧疚为主。其实,夫妻之情并不如后人认为的那么好。王氏为李商隐当时的上司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闺女,这桩婚姻,颇有攀附之嫌。当然,没有爱情是不要紧的,古时文人墨客,都会在勾栏妓院找到安慰。李商隐那些情意绵绵的著名诗篇,绝大多数都是写给他那些谜一样的情人们的。与杜牧大大落落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不同,李商隐对自己的风流韵事总是小心翼翼,隐藏得严严密密。这与他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岳父不无关系吧。
妻子离世后,李商隐心中因愧疚而起的疤痕很快被旧情人或新情人的素手抚平。无奈仕途为重,只好含泪告别京城,远赴巴蜀。在某个雨夜,在烛光之下,在秋愁之中,批阅柔情无限的尺牍,不禁想起曾几何时西窗之下那双轻剪灯花的素手……一声长叹,几滴热泪,便诞生《夜雨寄北》,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至于那人的芳名,我们还是不得而知。
弘仁,《秋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