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阶前点滴”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阶前点滴”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5年7月4日

横刀,引刀

  

百日维新失败之后,六个“乱臣贼子”在京城菜市口问斩,史称“戊戌六君子”。

在牢房等候行刑期间,谭嗣同写下著名的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七言律绝不但格律工整,立意、布局也相当精警。前两句,诗人用了两个典故。

张俭,因弹劾作恶多端的宦官侯览而遭到报复,不得不狼狈逃命。逃亡路上,“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敲门求靠。凭借好得出奇的名气和运气,张俭最终逃出生天,飘零塞外。然而所有收留过他的人,都被侯览残忍地杀害。

杜根,因直言上书指斥外戚专权而得罪邓太后。邓氏命人把他装入布袋,乱棍打死。所幸的是,执行者都为杜根的正气所动,很有技巧地把他打到血肉横飞、体无完肤,看上去像死人的样子。弃“尸”荒野三天后,他死里逃生。

谭嗣同将自己比作两位东汉忠臣,却不像他们那样逃跑。“我自横刀向天笑”,他以五陵豪气,超越了他们。事实上,与其说谭嗣同被捕,不如说他是投案自首的。

谭嗣同这首绝命诗被认为是千古绝唱,有口皆碑。同时,也令人感叹历史之不公。因为另一首在形式、立意和布局上都与之相近的诗——我认为写得更好的诗——却淹没在错误的怒气中。

1910年,汪精卫意图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自知难逃死罪的他在狱中作了《被捕口占》四首,其中一首是:

 

慷慨歌燕市,

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从这首五言律绝的格律和用字,可以看到汪精卫的文学修养之高。跟谭嗣同的绝命诗一样,前两句也用了典。

歌燕市——司马迁写了几句现代人都看得懂的文言文,实属难得,我直接上原文就行——《史记》记曰:“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荆轲是慷慨的侠客,在燕国街市饮酒、吃狗肉、放声高歌,然后为太子丹和田光所赏识,委以重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遗憾的是,荆轲刺秦王失败了,汪精卫刺摄政王也失败了。同是刺客,汪精卫自比荆轲。

楚囚,指的是春秋时期名满天下的楚国琴师钟仪。楚国与郑国交战,钟仪被俘。郑国人威迫利诱,也无法叫钟仪效忠。于是将他当作礼物送给晋国。晋景公赏识钟仪的忠诚,把他送回楚国。同是囚徒,汪精卫自比钟仪,表达了坚贞不屈的决心。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多么的言简意赅,又多么的掷地有声啊。

肃亲王善耆很敬服汪精卫的人品才学,不忍心杀害这个不羁之才,遂从中斡旋,说服摄政王改判终身监禁。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汪精卫获得释放。

汪精卫才高意广,如果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必定比荆轲、钟仪更为卓越。无奈他活在早已礼崩乐坏的乱世,那就只能变成一出悲剧了。

本不想在这里作任何看似别有用心的比较,只是某党组织一直以来都把这首诗宣传为最正气凛然的绝命诗,还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要求学生背诵……我们今天的主题又岂能不提及它呢?请看夏明翰的《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1927年湖南秋收起事之后,夏明翰成为国民政府的通缉犯。他没有像某个策划者那样拍拍屁股然后逃到井冈山风流快活,而是继续在地下搞颠覆活动。法网恢恢,疏而不漏。19283月,夏明翰在武汉伏法。《就义诗》就是在行刑前写的。

夏明翰固然是误入歧途,然而我们实在不应该批评他,更不应该否定他的革命热诚。试问又有多少人愿意为理想牺牲生命呢?尤其是中国人,尤其是今天“成熟”的中国人。至于这首“歪诗”,我是不会作出任何评论的。

 



2025年6月18日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非常非常疲倦,趴在书桌上睡了大约二十分钟。只是二十分钟,窗外的世界已经由灰蒙蒙变成黑黝黝。

我按亮台灯,玻璃窗上影影绰绰地叠加一层映象,叫人分不清室内与室外、现实与梦境。

佳处径须携仗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我仿佛看见那个拄着登山杖、背着登山包、穿着登山鞋的背影,它在崎岖的山路中一瘸一拐地前行,相当吃力。我想走过去帮他一把,猛然站起来……那个背影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憔悴的脸。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唉,桔子……刚才是你吗?”我又自言自语。

“是的,我一直在漂泊。”

“还要坚持吗?”

“是的,一直坚持。”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历史多少英雄事迹,无论多么宏大,到今天都了无尘迹了吧。那么,那些未被实现的理想、夙愿、抱负、计划等等,更加虚无得连梦幻泡影、镜花水月都不是。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比如,词人辛弃疾,虽然胸怀光复中原之大志,无奈时运不济,仕途不顺,只能游走于各地,担任地方官职。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人之哀与乐,循环往复,如同月之阴晴圆缺,古往今来皆如是。令人唏嘘。

这两天我做了不少美梦。大概连梦魔都开始怜悯我了,让我在短暂的梦境中重温往昔的欢乐。但是他不知道,这也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折磨。因为醒来之后,一切都了无尘迹。唉,我也不得不“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戴进,《春山积翠图》

2025年5月19日

“且”说

  

甲骨文的“且”字,形状粗俗猥琐,因为它正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本义应读 zǔ,又读 jū

比如,《诗经·郑风·褰裳》有这几句: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意思是说,如果你想要我,就赶紧提起衣裳蹚过溱水来找我。如果你不想要我,哼,你以为我就没有其他男人了吗?你这小子狂妄个鸟!(顺便一提,这里的“鸟”字应读 diǎo,同“屌”)

不少注释者认为诗中最后那个“且”字是语气词,没有意义。非也,脏字显著地增强感情色彩,当然有意义了。

还有个非常有力的证据。众所周知,远古先民有阳物崇拜的狂热。金文里有这么一个字——在“且”旁边加一个表示祭祀的“示”字,这就是祖先的“祖”字。你现在明白了吧,中国人的祭祖习俗是多么的悠久,而且它和阳物崇拜是同根的。

当然,后来“且”字假借为副词(相当于“暂且”、“将要”)和连词(相当于“而且”、“尚且”),为了区分,便增加另一个读音 qiě

由此可见,汉字……写对容易,读准不易,真的要“且行且珍惜”啊!(顺便一提,这里的“且”字应读 qiě,而不读……哼,那个且是否值得行房是否值得珍惜,关我鸟事!

 



2025年5月9日

寒食节

  

按照旧历法,寒食节应该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开始,到冬至后一百零七日结束,历时三日。当然,只有傻瓜才会把冬至作为参照物。聪明人的算法是,清明前一日,便开始寒食。

所谓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吃生冷食物,因为在这三天之中,不得生火。其起源,人们认为源自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之后回国夺权,成为晋文公。晋文公立即宣布:凡是在流亡期间帮助过他的人,均重重有赏。然而,好几个月过去了,却未见介子推前来领奖。介子推曾经在粮尽之时,割下大腿一块肉烤给重耳充饥。如今介子推身在何处?原来,此人一听见晋文公即位,便与老母逃到绵山之上隐居,以示清高。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山下的晋文公大概和千年之后的贾岛一样彷徨吧,但是晋文公毕竟是“公”,此公心生一计:放火烧山,逼他和他妈下来!哈哈,寡人多聪明啊!

可是,晋文公这次玩大了。山火无情,介子推母子被活活烧死。介子推著名的大腿也被烧成黑炭,不能再吃了。大王懊悔不已,下令全国拜祭三天,期间禁止生火。寒食节禁火加拜祭之习俗,由此而生。

 

第一,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第二,君王的错误,由臣民承担。这两点中国特色,直到今天仍未褪色,因此上述故事的真实性令人难以质疑。不,它是假的。一丝不苟的司马迁早就把真相写在《史记》里。

根据《史记》记载,在绵山之下的晋文公仰望着茫茫云雾,不禁感叹道:又何必打扰一位清高的隐士呢?于是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以表彰介子推这位善人。不愧为明君,这个结局,皆大欢喜。

除了没有烧山,《史记》也没有提及介子推“割股奉君”之事。这个血淋淋的场面只见于汉代韩婴的《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收集民间流传的各种奇闻趣事,可信度不高。

那么寒食节的真正源头在何处?以不才之愚见,寒食,极有可能是人们在青黄不接时期不得已为之的行为。入冬前储备的柴薪,至清明已耗尽。而北方积雪消融未久,草木潮湿,难成干柴生火,只好寒食数日。

自唐代开始,寒食清明逐步合而为一。后到明清,清明之名如此应景,遂取代寒食。所以今天,就只有清明一节了。

 


高克恭,《雲横秀嶺圖》

2025年5月3日

归去来兮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逝去的无法挽回,将来的尚可追寻。知错就改,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既励志,又感伤。每次读到这一句,我都不禁热泪潸潸。

东晋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秋天八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走马上任彭泽县令。在此之前,他真的像走马看花一般四度出仕,四度离职,其中两次还是主动请辞的。如今第五次出仕,他能坚持下去吗?答案是,不能!

也许是性格使然吧,有些人注定永远不能合群。陶渊明曾经感叹过“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饮酒》其四),这不正正是他的写照吗?他不就是一只孤独的失群鸟吗?若不是迫于家境贫困和世俗眼光,他又怎么会一次又一次地作出尝试呢?

果不其然,县令官服穿上没几天,陶渊明便感到浑身不舒服,渐渐萌生退意。于是写下《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归去吧,断绝一切交游。既然世情与我相违,还要苦苦追逐些什么?

这位彭泽新任县令终于辞官归隐故园,上任仅仅八十余日。他这次辞官,是最后一次了。终老一生,不再“为五斗米折腰”。

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忘掉沉没成本,及时止损,重新上路,这是最理性的做法。然而,人类的行为却往往受到非理性情绪所影响,比如损失憎恶。“觉今是而昨非”,不怕被世人嘲笑“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五柳先生,我不由得对你肃然起敬。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自斟自饮,闲看庭中草木。登高长啸,吟咏山涧流水。

归隐,尽管清贫和艰辛,却能自得其乐。知我者,莫若你也。因而热泪潸潸。

 


池大雅 画

2025年5月2日

落花时节又逢君

  

新历五月,农历四月。春花凋零,夏树徂葱。春去夏来,正是伤春悲秋中之伤春时日。自古多少文人雅士、迁客骚人,在一阵急遽的风雨之后,在几片飘零的花瓣之中,感怀春逝,挥毫写下多少流芳百世的名句。

有孟浩然的苦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有李煜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有欧阳修的悲戚——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等等等等。

要数最伤感的,窃以为,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文学批评家普遍认为,杜甫的律诗优于古诗,而古诗又优于绝句。不过,这首七绝写得不够好吗?不,它不仅布局精巧,且余韵无穷……奇怪的余韵啊,诗中描绘的明明都是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为什么读后叫人心中隐隐作痛?

首先看前两句,那是非常工整的对仗。岐王对崔九,宅里对堂前,寻常对几度,见对闻。几近完美。

岐王,即唐玄宗之弟。崔九,乃皇帝之宠臣。两位当时得令的大人物,他们的宅里堂前,必定金碧辉煌、雕梁画栋。而李龟年,则是首屈一指的乐师,是宫中红人。但凡钟鸣鼎食的宴会,都不能缺少他的高山流水。至于杜甫,虽然官位不高,但是才高八斗,援笔成章,自然也是座上常客。因而杜甫与李龟年,纵使不是知交,也是熟人。

从第三句开始,画面一转。从京城的喧阗,到江南的清幽;从邈远的记忆,到眼前的现实。殊不知,人犹在,境况却迥然。蓦地,洒来一片雨雾,落花纷飞,模糊了视线,模糊了时空。

经历安史之乱后,盛唐不再,中原板荡。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杜甫携家流落湖南一带,居无定所,贫困潦倒,加之年近耳顺之年,老病不堪颠沛。四月,杜甫在长沙县上岸,探听是否有爱才的土豪乡绅、地方官吏,能慷慨解囊,以济一时之急。恰好此时与李龟年不期而遇。

故人别来无恙?呜呼,想不到李龟年的遭遇更不幸、更辛酸。自南下以后,不得不像街头卖艺人一样以阳春白雪取悦下里巴人,博取微薄赏金,勉强度日。

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互白之后,相对唏嘘,感喟不已。沉抑良久,两人竟同时放声大笑。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写下这首《江南逢李龟年》。全诗没有一个愁字、悲字、伤字、苦字、泪字……甚至没有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然而凄惘之情却不言而喻。

保重啊,友人!拍一拍肩,挥一挥手,然后回归各自的不可知的命运。

与李龟年分别之后数月,杜甫客死在湘江舟中。相传他断炊数日之后喜获耒阳县令聂某的款待,在大吃牛肉和大饮白酒之后,竟过饱而死。至于李龟年,他的下落再也无人知晓。

 


高剑父 画

2025年4月13日

蠹鱼和书虱

  

蠹虫就是蛀虫,一般分为木蠹和书蠹。

《荀子》有云:“肉腐出虫,鱼枯出蠹。”

这当然是古人想当然的幼稚的说法,大概是因为书蠹长得实在太像鱼的缘故吧。由于长得像鱼,书蠹又名蠹鱼。它的英文名是 silverfish,意为银鱼。由此可见,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无论古时还是现代,蠹鱼都是爱书家的大敌。

此人无复见,此诗犹可贵。

今日开箧看,蠹鱼损文字。

这是白居易诗作《伤唐衢二首》第二首的其中几句。白居易惊闻友人唐衢去世,非常悲痛。想起友人之前赠送的诗篇,便开箧缅怀,不料却发现它已被蠹鱼蛀坏。此情此景,更是悲不自胜。

蠹鱼喜欢吃书,于是后来有人用蠹鱼来比喻死啃书本的读书人。其实,蠹鱼喜欢吃的是含有淀粉质和糖类的碳水化合物。纸张所含的植物纤维以及装订书籍所使用的浆糊,正合蠹鱼的胃口。蠹鱼有时候也喜欢吃衣服(为此蠹鱼又得到衣鱼之名),那是因为一些衣物也含有植物纤维。

除了蠹鱼,书虱(英文名是 booklice)也是纵横古今西东的书籍杀手。与蠹鱼(一般长约1厘米)相比,书虱的外形就微小得多(一般长约1毫米)。可是,书虱的危害性更大,一是因为它比较容易大量繁殖;二是它会攻击人体,造成皮肤瘙痒。

前天,我惊讶地发现书柜里有一些书虱在活蹦活跳,像是饱餐一顿之后跳着减肥操。这简直是挑衅!我必须采取果断的攻击行动,使用化学武器——樟脑丸。

现代樟脑丸已经不是用天然樟脑制造的了,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氯苯。二氯苯有微毒,一些专业机构还怀疑它是一种致癌物(还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过,无论如何它是最有效的驱虫剂,尤其对驱除蠹鱼和书虱有神奇的效果。

我在书房的几个角落投放几粒樟脑丸之后,立竿见影,书虱很快就消失不见了。作为爱书家,牺牲一点点健康来换取书籍的安全,绝对是超值的交易。

  

 



2025年4月6日

桔评《幽梦影》

  

清人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居士。

这位先生可不得了呢,他不但博览群书,故而学识渊博,而且有利于卖弄才情的琴棋书画,亦样样皆精。不过,人无完人,他也有一个显著的缺点,这个缺点恰恰是中国读书人的兴奋点——八股文。这个该死的缺点导致他屡试不第,最后心灰意冷,索性不务正业、游手好闲。

当然,不是人人都可以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你得有足够多的财富。幸好,张潮有个与他截然相反的父亲,他爸的除了八股文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做得好。算吧,这已经很好了,足以确保他中进士,官至朝廷。官至朝廷就意味着他有足够多的财富留给张潮啦。

公平地说,张潮并非不务正业、游手好闲(那只是俗人的看法)。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痴,买书、读书、写书、印书,无时无刻不与书在一起。这本来不算什么,但是书痴的最高境界是会为了千载难逢的珍品不惜一掷千金。也许是掷得太频密的缘故吧,以致晚景凄凉。

史书在张潮晚景凄凉之后就没有任何记载了,令人不由得哀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史书只记到他在康熙四十六年,即1707年,编撰《奚囊寸锦》,当时他57岁,之后便不知所终。

张潮的著作甚多,最具才气的作品当属《幽梦影》。《幽梦影》是格言式小品文集,共有219则,几乎无所不谈,却又不落俗套。甚至可以说,其品味之高冠绝所有明清文学作品。以下摘录一些佳句,并附上个人的感性评注,以飨读者。

 

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

桔评:集佳、韵、高于一身,有情人也。

 

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桔评:子非蝴蝶,安知蝴蝶之不幸?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

桔评:思念亦然。

 

方外不必戒酒,但须戒俗;红裙不必通文,但须得趣。

桔评:红裙不通文,大都无趣。(注:方外指出家人,红裙代女性)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桔评:忙,甚忙,我甚忙于此五者。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之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

桔评:今世之大不平,亦习以为近平。

 

多情者必好色,好色者未必尽属多情;红颜者必薄命,而薄命者未必尽属红颜;能诗者必好酒,而好酒者未必尽属能诗。

桔评:若言多情者必好色,若只好一人之色,则大好也。

 

春风如酒,夏风如茗,秋风如烟,如姜芥。

桔评:入冬务必察其肠胃。

 

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好饮者不以寒暑改量,喜读书者不以忙闲作辍。

桔评:爱财者不以善恶营生。啊,煞风景,煞风景。

 

蛛为蝶之敌国,驴为马之附庸。

桔评:桔为橙之邦联。

 

豪杰易于圣贤,文人多于才子。

桔评:若无才子,佳人配财主。

 

人则女美于男,禽则雄华于雌,兽则牝牡无分者也。

桔评:女美于男乎?断袖之癖者不以为然。

 

宁为小人之所骂,毋为君子之所鄙。

桔评:骂我者,皆鄙之。

 


画:石涛

2025年2月27日

夜雨寄谁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够背诵。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最为评论者激赏的地方,是诗人大胆地突破忌讳,使用重辞。两个“巴山夜雨”,一实一虚,既香艳,又哀婉,此乃苦中作乐之极致也。从技术上看,画面运用了现代电影手法“闪前”……哦,关于诗的赏析,不才就不在此赘述了。本文想探讨一个问题,这首情思婉转的诗歌,到底是为谁而作的呢?

主流的意见是,诗是写给妻子王氏的。从内容和标题可知,当时诗人正身处巴蜀,此诗或此函将寄往北方。而李商隐家宅之所在长安,自是位处巴蜀之北。南宋学士洪迈编订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夜雨寄北》被记作《夜雨寄内》,直接指明,诗是写给内子的。

可是,查阅史料之后,你会发现上述意见并不正确。问题,就出在时间上。

李商隐一生共两次羁旅巴蜀。一次是大中二年(即848年)秋,其时李商隐不幸在桂林丢官,不得已返回长安,途中顺道游览巴蜀。《夜雨寄北》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吗?从“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诗来看,基本上可以否定这个猜想。诗人正在旅途上,归期应该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不可能有诗句中所流露的无奈之感。

第二次,是大中五年(即851年)冬,李商隐应梓州刺史、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邀,入川担任参军一职。其后四年,他都一直生活在梓州。我认为,《夜雨寄北》百分之九十九是这段时期的某个秋夜写成的。这样,夜雨寄谁的问题也解决了。因为,王氏已经在李商隐赴任前的春夏之交病逝。

李商隐为亡妻写下几首悼亡诗篇,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不过,这感情,估计是以愧疚为主。其实,夫妻之情并不如后人认为的那么好。王氏为李商隐当时的上司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闺女,这桩婚姻,颇有攀附之嫌。当然,没有爱情是不要紧的,古时文人墨客,都会在勾栏妓院找到安慰。李商隐那些情意绵绵的著名诗篇,绝大多数都是写给他那些谜一样的情人们的。与杜牧大大落落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不同,李商隐对自己的风流韵事总是小心翼翼,隐藏得严严密密。这与他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岳父不无关系吧。

妻子离世后,李商隐心中因愧疚而起的疤痕很快被旧情人或新情人的素手抚平。无奈仕途为重,只好含泪告别京城,远赴巴蜀。在某个雨夜,在烛光之下,在秋愁之中,批阅柔情无限的尺牍,不禁想起曾几何时西窗之下那双轻剪灯花的素手……一声长叹,几滴热泪,便诞生《夜雨寄北》,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至于那人的芳名,我们还是不得而知。

 


弘仁,《秋景图》

2025年2月10日

人月圆

  

吴激,字彦高,号东山。他的父亲是吴栻,曾任北宋宰相;他的岳父是米芾,惊世骇俗的书画狂人。吴激在赵宋朝廷的名声,大部分来源于此二者。

靖康二年(即1127年),吴激奉宋钦宗赵桓之命出使金,不料被金太宗完颜晟扣押。女真皇朝急于建立完善的政治和文化体系,正求贤若渴。吴激,虽不是大材,仍被委以翰林待制之任。如是者,吴激被迫羁留异域,过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生活。

不久便发生惨绝人寰的“靖康之难”。金军攻陷汴州,随之屠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华,在刀光下化为泡影。北宋正式宣告灭亡。其后,赵构虽然在南京称帝,名义上延续了大宋的香火,可这位宋高宗却始终偏安一隅,沉溺于江南声色犬马,无意收复中原。相反,还将都城一再往南迁,远离前线,至临安。

吴激目睹故地成焦土,复国亦无望,虽郁愤难抒,无奈也得接受现实,闲来以书画、诗词打发时日。他的词风格清婉,工于描绘旧日山河之壮丽。但是,或是才气所限,暂无佳作。他有时也和一众同病相怜的仕金汉臣,设宴作乐,以酒浇胸中块垒。

在一次宴会上,他们发现一名歌女姿色出众,气质不凡。打听之下,方知是赵宋宗室之女。众人顿时感慨万千,然后有人提议,赋词赠之。

轮到吴激……

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只见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似是饮至酩酊,又像是为一股外力所控制。他沉默不语,也许代入歌女的身世,也许叹息个人的遭遇,再悬揣社稷的命运,怀恋风景依旧却美景不再的山河……一切的一切,全是屈辱、愤恨、哀伤、郁悒、无助和绝望。激烈的情绪顷刻之间纷至沓来,恍如狂风暴雨中的大海,巨浪滔天,咆哮如雷……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哪有心思作词?可是他们,她,在等待着……被泪水模糊的视线又再不由自主地落在歌女身上。啊,可能真如欧阳修的词句,“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他的嘴巴微微动了一动,“南朝……”刚开口,心脏跳得异常猛烈,他感到有一股热血正要喷涌而出,赶忙用右手按住胸口……这一按,抓住了江淹的七色笔。

 

南朝千古伤心事,还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天姿胜雪,宫鬓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人月圆》唱罢,四座哑然。

乍看之下,词人只是对前人的诗句进行拼凑。在这首《人月圆》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而,这个“二次创作”的作品,却美得令人屏息。它不留任何斧凿的痕迹,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完全自出机杼。加上耳熟能详的字句,听来有敲金击石之力度,及情景交融之温度。词中的感情层层推进,到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的时候,压抑已久的泪水一下子迸发出来,感情全部释放。可以想象,听罢此词,在座的北宋旧臣,默然相对,任由两行热泪,湿透衣衫。真是感人至深的千古绝唱。

斯蒂芬·茨威格用“一夜天才”来形容《马赛曲》的作者鲁日·德·利勒。我想,创作《人月圆》的吴激,也可以说是“一刻天才”吧。

吴激活到金朝皇统二年(即1142年),在任深州知府时去世。他著有《东山集》十卷,已散逸。留存下来的诗词仍有数十首,包括这天才之作,《人月圆》。

 


Hiroshige, Wind Blown Grass Across the Moon

2025年1月17日

下榻

  

或许是受新闻报道影响吧,不少人以为“下榻”这个动词非常高等(比如,某某大人物来访,下榻某某大酒店),一般情况下不敢轻易使用。其实,“下榻”并没有对人有四等十级的歧视,因为历史上第一个下榻的人,就是一个穷光蛋。而他下榻之地,也不是什么五星级大酒店。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大臣陈蕃在任豫章太守期间……还是先介绍一下陈蕃其人。陈先生字仲举,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方正不阿”。熟知伟大的中华文化的朋友都应该很清楚,方正不阿者的下场都比较凄惨。贬谪,算是最低消费了。因此,陈蕃被最低消费到豫章这个地方。东汉的豫章郡,就是今日的南昌市。

豫章有个高士,叫徐稚,字孺子。所谓高士,必定视钱财如粪土,视权贵如畜生。南昌现在有一条大街叫孺子路,就是纪念这位高士的。小弟曾经在此路上走过,沿途美轮美奂、车水马龙、财运亨通……这样纪念,不知道高士是否瞑目。

话说高士徐稚早已听过新太守陈蕃为人耿直,与一般权贵有异,便破例接受邀请,前往赴会。两人相见,话题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从白天聊到黑夜,仍觉意犹未尽。主人遂设置一榻——榻,就是矮而狭长的床——将座谈会变成卧谈会,秉烛夜话,夜以继日。第二日,徐稚告辞,陈蕃没有将榻撤走,而是吊了起来。这个行动表示,随时欢迎徐稚来侃大山。从此以后,每当徐稚来访,陈蕃就大声喝令下人:“下榻!”事情不胫而走,“下榻”便引申出(主人)接待宾客以及留人过夜的含义啦。

唐代诗人王勃高度评价这段佳话,他的《滕王阁序》有曰:“物华天宝,徐孺子下陈蕃之榻。”经王大诗人这么一吟,“下榻”一词突然反客为主,变为(客人)留下住宿的意思。现代“下榻”的用法,也多指(客人)住宿。

说到这里,有一个叫周璆(这个字读qiú)的人要击鼓鸣冤了。原来,这位先生也是高士,他在陈蕃任乐安国(今山东省境内)太守的时候已经享用过下榻的待遇,比徐稚还要早好几年呢。只因其名气稍逊,主角之位便易人。不过,既然是高士,我想他是不会计较的。那么刚才听到的鼓声,大概是小弟耳鸣所致。

陈蕃后来回到朝廷,官至太傅。当时朝政被宦官把持。陈蕃与大将军窦武合作,欲清除宦官势力。不料事泄,他虽负隅顽抗,带领官属和太学生八十余人血战到底,仍战败被杀。方正不阿,代价真的太大了。

 



2024年12月5日

放言

  

唐朝宪宗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白居易仕途惨遭挫折,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远离繁华的京城,在当时绝对不是个好地方。想当年十六岁之龄即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征服皇都,开启仕进之途。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令多少游子泪洒草原。不料,今日自己竟成被送之“王孙”。

在南下的客舟中,在怅然的青灯下,白居易翻检书箱,看到五年前先于自己被贬谪的好友元稹所赠的诗卷,包括五首《放言》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感今思昔,一阵唏嘘之后,遂挥毫另作五首《放言》回赠之。

所谓放言,即放纵其言,不受拘束。乐天先生的五首《放言》之中,其中以第三首最耐人寻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的诗以平易近人著称,对现代读者来说,只要知道钻龟和祝蓍都是古代的占卜方法,以及稍稍了解周公和王莽两个典故,这首七言律诗的意思并不太难懂。

周武王姬发死后,成王姬诵年仅十二岁,其叔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霍叔即散布流言蜚语,诬蔑周公有篡位之心。周公十分恐惧,连忙出兵讨伐,谣言甚嚣尘上,直到七年后奉还朝政,人们才知其忠心。

王莽在篡位之前,十分谦恭,一言一行皆令世人称道。比如为官清廉,生活简朴,经常将俸禄接济穷人,甚至在次子作恶打死家奴之后,命其自杀。殊不知,在公元8年,王莽露出真面目,逼孺子婴禅让,篡汉建新。

古今评论人的主流意见是,白居易以试玉、辨材为例,又引周公、王莽之典,论证了辨识事物的真伪不能只凭短期现象下结论,必须经过长时间考验。此乃所谓日久见人心,盖棺方能定论也。

然而,最后两句似乎对论点毫无裨益。不但毫无裨益,更有画蛇添足之嫌。“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假如周公在流言中死去,那他不是落得个奸臣的身后名吗?假如王莽在篡位之前死去,那他不是以忠臣名垂青史吗?这么说来,盖棺亦不能定论。至于日久见人心,当联系到人生短暂,不也突然变得悲观吗?白居易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白居易之所以被贬谪,皆因朝廷奸徒进谗言所致,当中不乏平日称兄道弟之人。若非活到今时,必定被口是心非、笑里藏刀的嘴脸瞒骗一生。想到这里,白居易不免对同僚、官场、朝廷产生失望之情。早已年过不惑,直奔知天命之年的他,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眼前。

古今评论人都认为,任职江州司马,是白居易诗词创作的分水岭。何止诗词,他的人生观也在这个时候发生质变。贬官之前,他写《买花》、写《卖炭翁》、写《长恨歌》,忧别人、怀家国,希望兼济天下;贬官之后,他写《琵琶行》、写《花非花》、写《钱塘湖春行》,感自身、咏景物,只愿独善其身。孟轲曰“穷则独善其身”,已成“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青衫湿”,又何必再追寻虚无缥缈的大同概念呢?“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亦是另一种境界嘛。

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白居易的蜕变原来发生在创作《放言》之时。所以我们在诗中听到一声不和谐之音,那是诗人挥别前半生的一声呐喊。

 


八大山人,安晚帖

2024年12月4日

听雨

  

蒋捷,字胜欲,世称竹山先生,南宋度宗咸淳年间中进士,正值春风得意之时写出脍炙人口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并因其中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得到“樱桃进士”之雅号。

然而,光阴荏苒,好景不长。流光确实容易把人抛,春光亦成过眼云烟。蒙古骑兵南侵,赵匡胤的不肖子孙不堪一击,大宋灭亡,西湖歌舞终于休矣。大宋旧臣蒋捷拒绝为新朝廷效劳,隐居不仕,宁可贫困潦倒,晚景凄凉……

在某个漫长的夜晚,在一个僻静的僧庐之下,乍起的夜雨把蒋捷从怅惘的梦中唤醒。他无意复眠,遂翻身起床,走至阶前。不料,一阵横风夹带冷冽的雨雾扑面而来。先是一惊,不禁后退半步,然后又觉得滑稽,意欲一笑以解嘲,无奈发出的是喟然长叹……这声长叹,没有再为他在“樱桃进士”之外增添殊荣,却在其后数百年间,教无数雨中的骚客,哀戚不已。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这首《虞美人·听雨》中,蒋捷层次分明地展现其人生的三个阶段。上片是记忆,少年的得意,以及壮年的落寞;下片是当下,暮年的愁苦,以至不堪回首。把三者连接在一起的,是雨声。

这样的立意,这样的结构,让人不期然想到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描述记忆与现实、少年与暮年的巨大反差之后,辛弃疾用一个“欲说还休”,把内心所有的愁吞咽下去,隐忍不言,却又愁煞旁人。

蒋捷则不然,表面隐忍,实质彰显。先用一个“悲欢离合”,道出人生的真情,道尽人间的愁苦。此四字,已令人感慨万千。然后词人却反说自己“无情”,真是,欲盖弥彰。

蒋捷此处的“悲欢离合”,与苏轼的“悲欢离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用“人有悲欢离合”对“月有月圆月缺”。蒋捷寄情于苦雨,苏轼寄情于明月,同样令人感慨万千。但是苏轼以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收尾,起抚慰人心的作用。蒋捷呢?蒋捷竟以“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煞笔,似是无意抚慰,反像“却道天凉好个秋”,言虽尽,意无穷。若进而联想到杜牧的一句“替人垂泪到天明”,更叫人悲咽不已。

可说,蒋捷的《虞美人·听雨》,集辛弃疾和苏轼二词之妙处于一身。词人功力之不凡,可见一斑,尽管他的名气远逊于二者。

雨停了。我重新打开窗户,一阵凉风冲撞进来,把书页翻动得飒飒作响。那首词、那场雨、那个僧庐,随之消失不见了。

 




川瀬巴水,雨の清水寺,1921

2024年12月3日

穷则独善其身

  

我们的亚圣孟子先生曾经指导一个名叫宋勾践的人,孟轲对他说:你虽然和我一样,喜欢周游列国进行游说活动,但是你未必知道游说的正确态度。让我来告诉你吧。那就是,不管对方是否采纳,你都要悠然自得。

接着,宋勾践在历史上留下了仅有的一句对白,他谦卑地问:怎样才能做到呢?

好了,小宋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可以退场了。剩下的时间,就留给孟轲表演吧。这位先生如此答道:

“尊德乐道。”

也就说,要尊崇“德”和爱好“义”。

什么德?什么义?太抽象了!所以,我们需要孟老师进一步指导,指出具体的做法。于是他继续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意思是,穷困的时候,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注重自身修养,保持节操;显贵的时候,得志的时候,就同时也把天下修治好。

以上对话,收录在《孟子·尽心上》。

 

很难得,孟轲没有遵循儒家那讲一套做一套的优良传统,竟然用实际行动演绎上述至理名言。

话说,孟轲到齐国力图游说齐威王实行仁政,但是齐威王崇尚武力,对儒家所讲的那一套不感兴趣。几次激辩,谁也没有说服谁。最后,孟轲在悻悻而去之际,突然收到齐威王送来的一百镒黄金——打断一下,那时候一镒等于二十两,一百镒就是二千两。啊,二千两黄金!齐国不愧为东方大国、强国、富国啊——可是,孟轲却不为所动,坚决将厚礼退还。一名弟子十分不解,孟轲便向他解释:齐王没有采纳我的意见,从道理上讲,他没有理由赠我厚礼。而他仍然赠我厚礼,显然是想用钱财收买我,要我认同他的主张。作为君子,我也没有理由接受他的收买。

穷则独善其身。果然如此。

 

后来,这句名言变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广为流传。始作俑者是西晋文人傅玄。他的著作《傅子》中有云:

“达则兼济天下,物无不得其所。”

“兼善天下”和“兼济天下”,意义上并无太大差别。若要咬文嚼字,那就是,“济”比“善”容易一些,是后世的士人自降要求,还是政治现实每况愈下呢?恐怕二者皆有吧。

我们暂且放下“天下”,来看看“独善其身”的新义。新义先为李大钊所用,出自其奇文《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文中写道:

“新时代的青年,单单做到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地步,能算尽了责任的人么?”

这里,李大钊很精明地偷换了概念。把“独善其身”引向“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关心身外事”的贬义。自那以后,“独善其身”走上“明哲保身”的老路,今天多被人用作贬义。

 

身为爱国诗人兼进步作家,鄙人自然响应李大哥的号召。故而一出道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恨不得挥舞着鼠标和键盘为国捐躯。

不过,不久之后我便察觉这种想法过于幼稚。面对“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景象,我越发觉得我就是诗句中的农夫。于是,我才明白孟轲的可贵,和大钊的可恶。穷则独善其身,我还原其本义。世界,就交给八九点钟的太阳吧。

 

蓝瑛 画


2024年11月19日

银样镴枪头

  

“银样镴枪头”现在已经不太常用了,多数人都是在阅读曹雪芹《红楼梦》的时候知道这个曾经流行的俗语的。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讲到,林黛玉和贾宝玉偷看了艳俗传奇《会真记》之后,无比惊艳,即席用书中的俚俗语打趣。其中一句,黛玉取笑宝玉:“一般也唬的这么个样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个银样镴枪头。’”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是唐人元稹所著。此人极尽侮辱女性之能事,已为当时人所不齿。当然,在号称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里,此号文人比比皆是。

奇怪的是,《会真记》里并没有出现“银样镴枪头”这个俗语。最早记录它的文本,是元人王实甫根据元稹传奇所改编的杂剧剧本《西厢记》。这个杂剧不再有卑劣的恶行,而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爱情故事。剧中有这样一句对白:“我弃了部署不收,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

由此可见,黛玉和宝玉所偷看的书应该是王实甫的《西厢记》,而非改编之前的《会真记》。曹雪芹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犯错呢?本文就不作探讨了。

银样镴枪头的“镴”字,后来常常被错写成“蜡”字。这个错误大概是从清末开始的。这就说明了,清末已经不怎么用“镴”这个字。

镴,就是焊锡,即锡和铅的合金。玩过无线电,组装过收音机的七〇后朋友们应该很熟悉。焊锡熔点低,毫无硬度可言,只用于焊接铁、铜等金属物件。

由于焊锡,即镴,非常软,没有人会用它做长矛的枪头。而它又呈银色,看上去闪闪发亮,非常威武。所以“银样镴枪头”这个俗语就可以用来比喻人中看不中用啦。

枪头,从打磨的石器开始,发展到青铜、铁、钢等,可以说是人类技术进步的缩影。进步到今天,上述枪头都进了历史博物馆,唯有银样镴枪头,依然昂首阔步行走于天地之间。唉,人类的所谓进步,大概只能在有形的物体中找到证据。

 



2024年11月10日

人生何处不相逢

  

“人生何处不相逢”这个名句,原创者是晚唐诗人杜牧,请看他的七绝《送人》: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诗中第三句提到分钗、破镜,两者为古时有情男女离别之风俗。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那只是比喻。

离别之夜,难免伤感,诗人最后强忍离愁别绪,抽离眼前景况,站到人生的高度,安慰对方也安慰自己:只要活着,又有何处是不会相逢的呢?综观全诗,最后一句仿似黑暗中的一点烛光,给人温暖和希望。

后来,“此生何处不相逢”多被写作“人生何处不相逢”。此句始于北宋晏殊的七绝《金柅园》:

 

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

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金柅园在晏殊的故乡,抚州临川。晏殊少年得志,十四岁即中进士,然后赴京展开仕途。十五年后方有机缘旧地重游,与故交聚首园中,自是感慨万千。

然而,令“人生何处不相逢”一句成为尽人皆知的俗语,并非因为上述的高雅感情,而是民间好事者的戏言。

话说在北宋乾兴元年,即1022年,二月,寇准受丁谓谮言所害,左迁至雷州司户参军。看过《杨家将》的人都知道,寇准是个大忠臣,一度官至宰相。可是他用人不察。那个丁谓,出自寇准门下,后高升,至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并封晋国公。丁谓陷害寇准,据说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怀恨在心。雷州位于广东雷州半岛之上,乃大宋之边陲,南蛮瘴气之地。当时寇准已经年过六十,年老体衰,迁至雷州,等于慢性处死。此举足见丁谓用心歹毒。果不其然,寇准到任第二年,便客死贬谪之所。

苍天有眼,在寇准病死之前,他目睹(严格地说只是耳闻)丁谓及身而报。寇准遭贬谪后约半年,丁谓也在权力斗争中失势,被贬谪崖州。崖州即今天的三亚,比起雷州,离京城更远。更讽刺的是,要抵达崖州,雷州是必经之地。路过雷州时,丁谓胆颤心惊,恐怕报复,但是寇准却命人以一只蒸羊相迎。据说丁谓悔恨交加,在蒸羊前放声大哭。唉,早知结果,何必当初。

民间好事者并没有放过丁谓,他们拟议一句“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极尽挖苦之能事。如此趣闻,最早收录在欧阳修的《归田录》里。

下里巴人总比阳春白雪响亮,“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不胫而走。以致今日,很多追溯“人生何处不相逢”出处的文章都弄错了。

  

 


马远画

2024年10月26日

青白眼

  

“青睐”和“白眼”,这两个词在今天的使用率依然不低。但是,关于它们的出处,恐怕不是人人都知道。它们有共同源头,那便是阮籍,魏晋“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字嗣宗,曾经担任步兵校尉这个官职,因此人称阮步兵。此子才华横溢,却放浪形骸,且性情孤高,叫人不敢靠近。相传他的眼睛能够自动识别雅士和俗人,分别对以青眼和白眼。

根据《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扬州刺史嵇喜某日登门拜访,阮籍竟现出白眼,不理不睬,令这位有身份的客人深感受辱,悻悻而去。嵇喜回家后不免发一通牢骚,弟弟嵇康听后,遂携酒带琴前往。阮籍见嵇康,立即转出青眼,两人饮酒弹琴,促膝长谈,相逢恨晚……青白眼,从此引申为对人的尊敬和轻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青白眼并不是奇特的生理现象。只要是正常的眼睛,平视时见眼珠,上视时见眼白,青白眼就是这个原理。青,其古义比较含糊,可指绿色、蓝色、白色和黑色。“青眼”、“青睐”中的青,当是指黑色了。

阮籍青睐嵇康,绝对没有错。嵇康字叔夜,曾经当过中散大夫,故有嵇中散之称。嵇康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后人将他与阮籍并称“嵇阮”,才情略高于其余五贤。

阮籍比嵇康年长十三岁,但是不妨碍他们成为知己。阮籍作一手好诗文,嵇康则擅长音乐。试想想,如果两人活在现代世界,说不定会组成二人歌唱组合,其水平,可与 Simon & GarfunkelHall & OatesAir SupplyPet Shop BoysB’z 等比肩呢;又或者是另一对 Henry Mancini and Johnny Mercer 式的创作组合,在某个喝得酣畅的月夜,写下堪比《月亮河》(moon river)的佳作。遗憾的是,他们生在凶险的时代、凶险的国度,他们最好的作品,只能在清谈后消融在史册无情的空白中。我等后世骚客只能通过断篇残简领略他们的风流。

不与俗世同流。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发欣赏嵇阮待人接物的态度。可惜没有自动运作的青白眼助我以貌取人,只能从一个人一段时日的言行举止判断他的为人。一旦判为俗人,我也会以阮籍式的白眼对待之。有人说我狂妄自大,有人说我故作姿态,假装与别不同。对于弱智的指责,我向来不屑回应,但会不禁窃喜——因为我与他们不同是千真万确的,否则的话,不要说假装,斥巨资整容我也愿意。

 


喜多川歌麿,「竹林の七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