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亚圣孟子先生曾经指导一个名叫宋勾践的人,孟轲对他说:你虽然和我一样,喜欢周游列国进行游说活动,但是你未必知道游说的正确态度。让我来告诉你吧。那就是,不管对方是否采纳,你都要悠然自得。
接着,宋勾践在历史上留下了仅有的一句对白,他谦卑地问:怎样才能做到呢?
好了,小宋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可以退场了。剩下的时间,就留给孟轲表演吧。这位先生如此答道:
“尊德乐道。”
也就说,要尊崇“德”和爱好“义”。
什么德?什么义?太抽象了!所以,我们需要孟老师进一步指导,指出具体的做法。于是他继续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意思是,穷困的时候,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注重自身修养,保持节操;显贵的时候,得志的时候,就同时也把天下修治好。
以上对话,收录在《孟子·尽心上》。
很难得,孟轲没有遵循儒家那讲一套做一套的优良传统,竟然用实际行动演绎上述至理名言。
话说,孟轲到齐国力图游说齐威王实行仁政,但是齐威王崇尚武力,对儒家所讲的那一套不感兴趣。几次激辩,谁也没有说服谁。最后,孟轲在悻悻而去之际,突然收到齐威王送来的一百镒黄金——打断一下,那时候一镒等于二十两,一百镒就是二千两。啊,二千两黄金!齐国不愧为东方大国、强国、富国啊——可是,孟轲却不为所动,坚决将厚礼退还。一名弟子十分不解,孟轲便向他解释:齐王没有采纳我的意见,从道理上讲,他没有理由赠我厚礼。而他仍然赠我厚礼,显然是想用钱财收买我,要我认同他的主张。作为君子,我也没有理由接受他的收买。
穷则独善其身。果然如此。
后来,这句名言变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广为流传。始作俑者是西晋文人傅玄。他的著作《傅子》中有云:
“达则兼济天下,物无不得其所。”
“兼善天下”和“兼济天下”,意义上并无太大差别。若要咬文嚼字,那就是,“济”比“善”容易一些,是后世的士人自降要求,还是政治现实每况愈下呢?恐怕二者皆有吧。
我们暂且放下“天下”,来看看“独善其身”的新义。新义先为李大钊所用,出自其奇文《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文中写道:
“新时代的青年,单单做到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地步,能算尽了责任的人么?”
这里,李大钊很精明地偷换了概念。把“独善其身”引向“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关心身外事”的贬义。自那以后,“独善其身”走上“明哲保身”的老路,今天多被人用作贬义。
身为爱国诗人兼进步作家,鄙人自然响应李大哥的号召。故而一出道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恨不得挥舞着鼠标和键盘为国捐躯。
不过,不久之后我便察觉这种想法过于幼稚。面对“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景象,我越发觉得我就是诗句中的农夫。于是,我才明白孟轲的可贵,和大钊的可恶。穷则独善其身,我还原其本义。世界,就交给八九点钟的太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