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记》(Roughing It)是马克·吐温(Mark Twain)在1872年出版的著作,是一部半自传体游记小说。它一放上书店货架便成为畅销书。
这并不是吐温的第一个出版物,早在1867年,短篇小说集《卡拉维拉斯县的驰名跳蛙及其它小品》已经奠定其幽默作家的地位。1869年,另一部半自传体游记小说《傻子外国旅行记》使它的作者成为超级畅销作家。自那之后,幽默和畅销便是吐温的关键词。
朴素的语言、豪放的结构、不修边幅的幽默,吐温作品的特点非常显著。很多美国作家或者不承认,但是也很难否定,吐温是美式幽默的巅峰。即便到了今天,他依然被不断模仿,却从不曾被超越。
然而话说回来,就这一部《苦行记》而言,恐怕要让那些试图通过阅读来获得一夜狂笑的读者有点失望了。吐温招牌式的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只在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出现。不,准确地说,应是前三分之一。随着情节的发展,幽默的元素变得越来越少,最后给人一种记者写报道的感觉,虽然一如以往地生动,却明显带有冷峻的笔调。为什么会这样?
1861年夏天,年轻的吐温就像很多美国年轻人一样,怀着发财致富的淘金梦,乘坐长途马车从东到西横穿美国,到狂野的西部去。《苦行记》前三分之一就是讲述这个漫长而苦闷的旅程。尽管旅途艰辛,尽管身体遭受难以言表的煎熬,吐温仍然以一贯的幽默自娱自乐,或者自我解嘲。
好不容易到达西部之后,吐温打过工,炒过股票,投资过金矿和银矿,最后却落得个一贫如洗、两手空空的下场。这时候,他终于在虚荣、贪婪、险恶、奸诈、卑鄙、自私的社会环境中清醒过来,他发现只要良心未泯,根本无法在此立足。这就是《苦行记》后三分之二的内容。
淘金梦幻灭,吐温心灰意冷,即便多年之后追述往事,他也无法用幽默的态度一笑置之。其实,真实有时候比幽默还要幽默。他为人们刻画的这一组深刻而细致的世俗版画,真实得令人羞愧难当,正如他后来用“镀金时代”一词划破“黄金时代”的伪装一样。美国人应该感谢他,除了他,还有哪个美国作家有如此的洞察力和如此的勇气?
当时一定没有人会想到,《苦行记》的“变调”竟然是一个预兆。它预兆吐温一生的写作风格的变化。在吐温的晚年,他对人性感到失望,文字亦随之变得严肃、深沉。那么,在吐温临终前写的《自传》中,他是用什么心态回忆《苦行记》这部作品的呢?是的,他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