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

听雨

  

蒋捷,字胜欲,世称竹山先生,南宋度宗咸淳年间中进士,正值春风得意之时写出脍炙人口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并因其中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得到“樱桃进士”之雅号。

然而,光阴荏苒,好景不长。流光确实容易把人抛,春光亦成过眼云烟。蒙古骑兵南侵,赵匡胤的不肖子孙不堪一击,大宋灭亡,西湖歌舞终于休矣。大宋旧臣蒋捷拒绝为新朝廷效劳,隐居不仕,宁可贫困潦倒,晚景凄凉……

在某个漫长的夜晚,在一个僻静的僧庐之下,乍起的夜雨把蒋捷从怅惘的梦中唤醒。他无意复眠,遂翻身起床,走至阶前。不料,一阵横风夹带冷冽的雨雾扑面而来。先是一惊,不禁后退半步,然后又觉得滑稽,意欲一笑以解嘲,无奈发出的是喟然长叹……这声长叹,没有再为他在“樱桃进士”之外增添殊荣,却在其后数百年间,教无数雨中的骚客,哀戚不已。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这首《虞美人·听雨》中,蒋捷层次分明地展现其人生的三个阶段。上片是记忆,少年的得意,以及壮年的落寞;下片是当下,暮年的愁苦,以至不堪回首。把三者连接在一起的,是雨声。

这样的立意,这样的结构,让人不期然想到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描述记忆与现实、少年与暮年的巨大反差之后,辛弃疾用一个“欲说还休”,把内心所有的愁吞咽下去,隐忍不言,却又愁煞旁人。

蒋捷则不然,表面隐忍,实质彰显。先用一个“悲欢离合”,道出人生的真情,道尽人间的愁苦。此四字,已令人感慨万千。然后词人却反说自己“无情”,真是,欲盖弥彰。

蒋捷此处的“悲欢离合”,与苏轼的“悲欢离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用“人有悲欢离合”对“月有月圆月缺”。蒋捷寄情于苦雨,苏轼寄情于明月,同样令人感慨万千。但是苏轼以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收尾,起抚慰人心的作用。蒋捷呢?蒋捷竟以“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煞笔,似是无意抚慰,反像“却道天凉好个秋”,言虽尽,意无穷。若进而联想到杜牧的一句“替人垂泪到天明”,更叫人悲咽不已。

可说,蒋捷的《虞美人·听雨》,集辛弃疾和苏轼二词之妙处于一身。词人功力之不凡,可见一斑,尽管他的名气远逊于二者。

雨停了。我重新打开窗户,一阵凉风冲撞进来,把书页翻动得飒飒作响。那首词、那场雨、那个僧庐,随之消失不见了。

 




川瀬巴水,雨の清水寺,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