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有不少伪经,然而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伪”字而全盘否定。它们并非假仁假义,更不是一文不值。比如,《彼得行传》就有这样一段充满戏剧色彩的文字:
当罗马帝国的暴君尼禄下令搜捕罗马城内所有基督徒的时候,耶稣的第一门徒彼得慌忙逃离。一出城门,他就看见耶稣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迎面而来。彼得惊呼:“主啊,你往何处去?”“我要回去,让他们再次把我钉上十字架。”基督答道。彼得方才醒悟,对自己背弃其他信徒逃生而去的行为感到悔恨,于是转身返回罗马,从容殉道。
这个片段,激发了亨利克·显克微支(Henryk Sienkiewicz)的艺术灵感。1895年2月,这位波兰小说家以彼得的问话作为起点,开始撰写《你往何处去》(Quo Vadis)。辛勤耕耘一年零一个月之后,小说付梓。
出乎作者意料之外,一部波兰文著作,竟然可以在全球翻起壮阔的波澜。小说被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几乎每一个译本都成为当地的畅销书。显克微支也藉此佳作跻身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多年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05年,该奖当年还没有兑水)。
《你往何处去》是一部讲述早期基督徒遭受残酷迫害的历史小说。自诩艺术家却无一星半点艺术才华的尼禄为了获得“艺术灵感”,竟然纵火焚烧罗马城。事后为了平息民愤,又嫁祸于基督徒。然后大批信徒遭到酷刑虐杀……
优秀的历史小说当然不会像近年流行的通俗(或者低俗更贴切)穿越小说那样瞎搞蛮干,尊重史实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要求难不倒作者。显克微支的历史知识之广泛令人钦羡,他仿佛就是二千年前的一名罗马公民,宫廷里的每个阴谋、市场上的每件货品、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他都了如指掌。
在文学技巧上,叙事方式具有突破性。作者一改过去大部分历史小说直接用历史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做法,以维尼修斯和莉吉亚这两个虚构人物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串连起每个历史场面。整部小说,既像抒情诗一样浪漫,又有史诗般的恢弘。这一妙着后人屡试不爽,包括同时赚人热泪和金钱的商业电影《泰坦尼克号》和《珍珠港》。
小说另一个鲜明特点,是作者运用惊人的联想能力完美地再现多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比如彼得、保罗、尼禄、提盖利努斯(一个奸臣)和佩特罗尼乌斯等。
以我最喜欢的角色佩特罗尼乌斯为例。这位智者和文学家在历史上被誉为“优雅的审判者”。只可惜,史料对他的描述惜墨如金,且平铺直叙。而在显克微支的笔下,这个著名的怀疑论者终于丰满起来。小说中他因为替基督徒辩护而得罪皇帝,最后在降罪之前割脉自尽。这虽然不符合史实(史料没有提及他与基督徒的关系),但是他在自杀前的自白却比史实还要真实。
“我只喜欢两位哲学家:皮浪和阿那克里翁……其他的,连同希腊的新学苑派和罗马的斯多葛派一起贱卖给你吧。”皮浪是怀疑论哲学家,阿那克里翁是鼓吹享乐的诗人。
“真理居住在如此高的地方,高到奥林匹斯山的众神都无法探视。”身为怀疑论者,佩特罗尼乌斯不认为人类有能力探求真理,与其费尽心机,不如享受生活。
“维尼修斯,你认为只有你们的神才能教人平静地面对死亡吗?你错了。早在你们之前,我们的世界就有人说过,当最后一杯酒喝干,便是离去的时候。”于是,他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在维尼修斯和莉吉亚远走他方、佩特罗尼乌斯自杀身亡之后,尼禄得到他应得的下场。小说,或者这段历史,以尼禄之死结束。大多数暴君都得到现世报,现实世界大概只有欧洲史,才有这种令人拍手称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