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新闻”,以及由“八卦新闻”这个特色名词衍生出来的“八婆”、“八公”、“八什么”等特色俚语,都是起源于上个世纪上半叶的香港。“八卦新闻”,是香港报业人士对英文“gossip”一词的本土化翻译。
在英语世界里,“gossip”既指“流言蜚语、小道消息、无事实根据的传闻”,也指“提供和传播这类消息的(闲)人”。它同样可以当动词使用,指“说闲话和搬弄是非”。据说,第一个把“gossip”当动词使用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至于他是不是一个gossip,那就留给历史学家去八卦吧。
有趣的是,“gossip”的本义并非如此——不,它不但没有一丝一毫贬义,而且还很崇高——“gossip”的原型是中古英语词“godsibb”,它由“god”与“sibb”组合而成。其中,“God”,毫无疑问是“上帝”;而“sibb”,即今天的“sib”,是“亲戚”的意思。合起来,“godsibb”就是“上帝的亲戚”?哦不,应是“教父或者教母”。
十六世纪之后,“godsibb”在拼写上变成“gossip”,词义也发生变化。我们感谢莎士比亚,他使这个单调的词变得丰富多彩。在他的作品中,“gossip”有时候指“教母”(见《维洛那二绅士》),有时候指“女性密友”(见《仲夏夜之梦》),有时候指“闲聊、饶舌”(见《错误的喜剧》)。由此可知,莎士比亚对女人的天性有着 God 一样的洞悉力。后人也继承了莎翁的伟大事业,孜孜不倦地继续探索女人的天性,终于在十九世纪初开发出我们今天常用的含义。
香港虽然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人却后知后觉,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才知道英国有一种深受大众欢迎的 gossip 小报,赚钱赚得比较凶。依样画葫芦,香港报业人士准备大显身手吧。至于“gossip”怎么被翻译为“八卦新闻”,是某个人的灵感还是集体讨论的成果,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被翻译为“八卦新闻”的原因,我们倒是不难推见的。
众所周知,八卦是《周易》的基本概念,“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即是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两大实体生成的,其符号为爻。两爻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个八卦上下组合又可以生出六十四卦……(这里我就不罗嗦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附近的庙宇捐上一千几百,就会有热情的道士给你指点迷津)此外,《周易》又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也就是说,男女之事亦成八卦。而以挖掘名人风流韵事为主的风月报道,自然够资格称为“八卦新闻”了。
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闲聊的对象,八卦又怎能成事?茶楼是最适合的场所了。一盅两件,一份小报,三五知己,或者邻座李四,八一八报上所见,当是市井小民快活之事。所以,今天有些人认为“八卦新闻”起源于南粤茶楼,还绘声绘色地大谈什么茶楼老板为了招揽生意把各种坊间传闻写在纸上然后贴在墙上还拼成八卦状……啊,这种想象力,连八婆都要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