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好莱坞(Hollywood),印度也有宝莱坞(Bollywood)。两者是什么关系?如果有的话,那只能是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
近年,随着印度综合国力的增强,民族主义也躁动起来(第三世界“求同存异”似乎不难)。印度愤青一面为印度电影走向世界而沾沾自喜,一面又对宝莱坞这个名字感到耻辱。其实,学习和模仿优秀的文化根本不是什么耻辱。相反,宝莱坞为印度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丰富了娱乐文化,应是全国人民的骄傲才对。
在印度国内,好莱坞的模仿者并不止宝莱坞一个。宝莱坞只是印度其中一个电影工业基地。除了宝莱坞,比较具规模的还有以制作泰米尔语电影为主的高莱坞(Kollywood)和泰卢固语的淘莱坞(Tollywood)等。众所周知,印度是个多语言国家,印度历任政府也没有推行“印度普通话”以取缔其它语言,因此印度的电影工业是以语言划分地盘,各自发展的。刚才提到的淘莱坞不得不多说一句,因为它是好莱坞的第一个模仿者,时间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其它“莱坞”都是这位模仿者的模仿者。
宝莱坞主要制作印地语电影。宝莱坞这个名词,是1970年代才出现的。之所以是“宝”,是因为印地语制片商都聚集在孟买这个聚宝盆,以孟买(Bombai)的开头字母B,套进“ollywood”里去,便成宝莱坞。这并不表示印地语电影只有三四十年历史。印地语电影也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只是当年不以宝莱坞的名义出现。
印地语是印度最多人说的语言,因利乘便的宝莱坞很快以制片数量取胜,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由于名气明显高于其他印度同行,因此宝莱坞在国际上就成为印度电影的代名词啦。
数量数一数二,当然不代表质量也数一数二。至于质量如何?鉴于本人到目前为止只看过一部宝莱坞电影,所以就不随便发表评论了。从近年来宝莱坞电影在国际上获得的好评来看,它应该还是值得一看的,至少比邻近地区所拍出来的电影好看得多。
本人看过的唯一一部宝莱坞电影,叫《大篷车》(Caravan)。那是1971年的影片,1980年代初期引入中国。我小时候看过四次。是的,四次。但是年纪太小,纵使看过四次我还是没有记住它的内容,依稀记得的是它的放映时间实在有点长,剧情实在有点闷……在抽象的记忆里,只留下一个具象的穿着鲜艳服饰的女郎在翩翩起舞。在印度飞饼杀入广东茶楼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印度的认知就是那位跳舞女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