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

放言

  

唐朝宪宗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白居易仕途惨遭挫折,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远离繁华的京城,在当时绝对不是个好地方。想当年十六岁之龄即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征服皇都,开启仕进之途。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令多少游子泪洒草原。不料,今日自己竟成被送之“王孙”。

在南下的客舟中,在怅然的青灯下,白居易翻检书箱,看到五年前先于自己被贬谪的好友元稹所赠的诗卷,包括五首《放言》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感今思昔,一阵唏嘘之后,遂挥毫另作五首《放言》回赠之。

所谓放言,即放纵其言,不受拘束。乐天先生的五首《放言》之中,其中以第三首最耐人寻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的诗以平易近人著称,对现代读者来说,只要知道钻龟和祝蓍都是古代的占卜方法,以及稍稍了解周公和王莽两个典故,这首七言律诗的意思并不太难懂。

周武王姬发死后,成王姬诵年仅十二岁,其叔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霍叔即散布流言蜚语,诬蔑周公有篡位之心。周公十分恐惧,连忙出兵讨伐,谣言甚嚣尘上,直到七年后奉还朝政,人们才知其忠心。

王莽在篡位之前,十分谦恭,一言一行皆令世人称道。比如为官清廉,生活简朴,经常将俸禄接济穷人,甚至在次子作恶打死家奴之后,命其自杀。殊不知,在公元8年,王莽露出真面目,逼孺子婴禅让,篡汉建新。

古今评论人的主流意见是,白居易以试玉、辨材为例,又引周公、王莽之典,论证了辨识事物的真伪不能只凭短期现象下结论,必须经过长时间考验。此乃所谓日久见人心,盖棺方能定论也。

然而,最后两句似乎对论点毫无裨益。不但毫无裨益,更有画蛇添足之嫌。“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假如周公在流言中死去,那他不是落得个奸臣的身后名吗?假如王莽在篡位之前死去,那他不是以忠臣名垂青史吗?这么说来,盖棺亦不能定论。至于日久见人心,当联系到人生短暂,不也突然变得悲观吗?白居易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白居易之所以被贬谪,皆因朝廷奸徒进谗言所致,当中不乏平日称兄道弟之人。若非活到今时,必定被口是心非、笑里藏刀的嘴脸瞒骗一生。想到这里,白居易不免对同僚、官场、朝廷产生失望之情。早已年过不惑,直奔知天命之年的他,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眼前。

古今评论人都认为,任职江州司马,是白居易诗词创作的分水岭。何止诗词,他的人生观也在这个时候发生质变。贬官之前,他写《买花》、写《卖炭翁》、写《长恨歌》,忧别人、怀家国,希望兼济天下;贬官之后,他写《琵琶行》、写《花非花》、写《钱塘湖春行》,感自身、咏景物,只愿独善其身。孟轲曰“穷则独善其身”,已成“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青衫湿”,又何必再追寻虚无缥缈的大同概念呢?“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亦是另一种境界嘛。

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白居易的蜕变原来发生在创作《放言》之时。所以我们在诗中听到一声不和谐之音,那是诗人挥别前半生的一声呐喊。

 


八大山人,安晚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