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逝去的无法挽回,将来的尚可追寻。知错就改,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既励志,又感伤。每次读到这一句,我都不禁热泪潸潸。
东晋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秋天八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走马上任彭泽县令。在此之前,他真的像走马看花一般四度出仕,四度离职,其中两次还是主动请辞的。如今第五次出仕,他能坚持下去吗?答案是,不能!
也许是性格使然吧,有些人注定永远不能合群。陶渊明曾经感叹过“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饮酒》其四),这不正正是他的写照吗?他不就是一只孤独的失群鸟吗?若不是迫于家境贫困和世俗眼光,他又怎么会一次又一次地作出尝试呢?
果不其然,县令官服穿上没几天,陶渊明便感到浑身不舒服,渐渐萌生退意。于是写下《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归去吧,断绝一切交游。既然世情与我相违,还要苦苦追逐些什么?
这位彭泽新任县令终于辞官归隐故园,上任仅仅八十余日。他这次辞官,是最后一次了。终老一生,不再“为五斗米折腰”。
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忘掉沉没成本,及时止损,重新上路,这是最理性的做法。然而,人类的行为却往往受到非理性情绪所影响,比如损失憎恶。“觉今是而昨非”,不怕被世人嘲笑“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五柳先生,我不由得对你肃然起敬。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自斟自饮,闲看庭中草木。登高长啸,吟咏山涧流水。
归隐,尽管清贫和艰辛,却能自得其乐。知我者,莫若你也。因而热泪潸潸。
池大雅 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