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从来都不像某国国内那般“和谐”。各地反政府运动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地发生。电视新闻报道的画面难免经常雷同:荷枪实弹的军警、怒不可遏的示威者、熊熊燃烧的轮胎,还有在头顶乱飞的燃烧瓶……
燃烧瓶,又名莫洛托夫鸡尾酒。这个听上去带有一点浪漫色彩的名字,其实是一个黑色幽默。它的背后,有一个悲情故事。
1939年8月23日,两大恶魔聚首——纳粹德国的希特勒和共产苏联的斯大林签署臭名昭著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言下之意是,我有我侵略,你有你掠夺,我们不要争吃。果不其然,不到一个月,德军和苏军分别从西东两头入侵波兰,将其瓜分。这一战,完美地体现了互不侵犯条约的精神。
尝过头盘的美食之后,斯大林胃口大增,迫不及待地把刀叉刺向邻国芬兰。芬兰原是臣服于瑞典国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大公国。1808年,有点娘娘腔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发狂猛咬瑞典。瑞典受不了,在翌年媾和,付出的代价是芬兰。芬兰人被沙俄奴役了一百多年,才于1917年趁俄国佬搞革命之际宣布独立,并且在两年后完成共和体制的转换,成立芬兰共和国。
芬兰以美女、桑拿浴、诺基亚(1865年创立,原为造纸厂)和圣诞老人闻名于世,如此尤物紧挨肩膀,馋涎早已滴满一个波罗的海的苏联人终于把持不住。1939年11月30日,苏军百万“熊”师兵分数路,越过国境发动侵略战争。史称苏芬战争或俄芬战争,别名冬季战争。
无需军事专家分析,人人都知道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然而令军事专家跌眼镜的是,苏军竟然花了三个半月才迫使芬兰投降,且伤亡数字数倍于芬军和瑞典派出的志愿军,真是一场皮洛士式胜利啊。与苏军的飞机、坦克、大炮对抗的是,勇气、步枪和莫洛托夫鸡尾酒。
莫洛托夫鸡尾酒不是莫洛托夫先生发明的,莫洛托夫先生只发明了莫洛托夫面包篮。冬季战争期间,苏军派出大量战机向芬兰平民区投下大杀伤力武器 RRAB-3 型炸弹,造成无数平民伤亡(俄国佬的残暴是全世界都知道的)。面对全球指控,苏联第二号人物,时任人民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总理)兼外交人民委员(相当于外交部长)的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无耻地作出否认,谎称投下不是炸弹,而是面包篮。有幽默感的芬兰人利用这句话来苦中作乐,把 RRAB-3 型炸弹戏称为莫洛托夫面包篮。哦,你赠我面包篮,我敬你鸡尾酒,礼尚往来嘛。向苏军掷出一个燃烧瓶,芬兰人都会高喊一声:敬莫洛托夫!从此,莫洛托夫鸡尾酒这个名字便不胫而走,蜚声国际。
莫洛托夫鸡尾酒确实是一种平民饮品,它的调配方法非常简单。只要有汽油、玻璃瓶、瓶塞和布条,人人都可以制造。正因为这个缘故,在莫洛托夫面包篮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之后,莫洛托夫鸡尾酒依然继续流行,继续为弱势反抗者所钟爱。
至于莫洛托夫本人,他的日子就过得不太顺心了。斯大林毙命后,曾经在大清洗期间帮助老大哥整死过很多人的莫洛托夫同志遭到其他同志的排斥,先贬官,后开除党籍。他在怨恨中活到96岁高龄才伸腿去见马克思,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只有他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