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旧历法,寒食节应该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开始,到冬至后一百零七日结束,历时三日。当然,只有傻瓜才会把冬至作为参照物。聪明人的算法是,清明前一日,便开始寒食。
所谓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吃生冷食物,因为在这三天之中,不得生火。其起源,人们认为源自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之后回国夺权,成为晋文公。晋文公立即宣布:凡是在流亡期间帮助过他的人,均重重有赏。然而,好几个月过去了,却未见介子推前来领奖。介子推曾经在粮尽之时,割下大腿一块肉烤给重耳充饥。如今介子推身在何处?原来,此人一听见晋文公即位,便与老母逃到绵山之上隐居,以示清高。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山下的晋文公大概和千年之后的贾岛一样彷徨吧,但是晋文公毕竟是“公”,此公心生一计:放火烧山,逼他和他妈下来!哈哈,寡人多聪明啊!
可是,晋文公这次玩大了。山火无情,介子推母子被活活烧死。介子推著名的大腿也被烧成黑炭,不能再吃了。大王懊悔不已,下令全国拜祭三天,期间禁止生火。寒食节禁火加拜祭之习俗,由此而生。
第一,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第二,君王的错误,由臣民承担。这两点中国特色,直到今天仍未褪色,因此上述故事的真实性令人难以质疑。不,它是假的。一丝不苟的司马迁早就把真相写在《史记》里。
根据《史记》记载,在绵山之下的晋文公仰望着茫茫云雾,不禁感叹道:又何必打扰一位清高的隐士呢?于是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以表彰介子推这位善人。不愧为明君,这个结局,皆大欢喜。
除了没有烧山,《史记》也没有提及介子推“割股奉君”之事。这个血淋淋的场面只见于汉代韩婴的《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收集民间流传的各种奇闻趣事,可信度不高。
那么寒食节的真正源头在何处?以不才之愚见,寒食,极有可能是人们在青黄不接时期不得已为之的行为。入冬前储备的柴薪,至清明已耗尽。而北方积雪消融未久,草木潮湿,难成干柴生火,只好寒食数日。
自唐代开始,寒食清明逐步合而为一。后到明清,清明之名如此应景,遂取代寒食。所以今天,就只有清明一节了。
高克恭,《雲横秀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