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

门铃

  

我一向认为,门铃是人类历史上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发明。你不同意吗?试想想,如果没有门铃,你的生活会怎样?你很有可能要面对两种令人不太愉快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你的名字被喊得震天动地。半分钟之内,你在小区的知名度超过奥巴马。一些热情的邻人还会从窗户发出一些爱屋及乌的问候:问候阁下及令堂。

第二种情况是,你需要不断更换门扉。中国人毕竟不是东亚病夫,他们个个孔武有力,绝对不会学英国绅士那样用手杖头敲门,也不屑于使用现成的门环和门钹。敲门砖这种物体倒是用得顺手。

还是门铃最好吧。

门铃是苏格兰人威廉·默多克(William Murdoch)在1817年发明的。据说他从铜管乐器中获得灵感,制造了一条特长铜管。而第一个电动门铃则是美国人约瑟·亨利(Joseph Henry)在19世纪30年代发明的。不过,几乎大半个世纪之后,电动门铃才得到广泛应用。

如前所述,在发明门铃之前,人们是用门环或者绅士手杖或者敲门砖敲门的。欧洲一些商店有拉铃,但是拉铃更主要的功用是给大宅主人召唤仆人。

说到敲门,不得不提唐代诗僧贾岛和他那个推敲的故事。

话说贾岛一气呵成作得《题李凝幽居》一诗,可惜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的×字拿不定主意。“推”好呢,还是“敲”好呢。他想得出神,胯下的驴子大概也是,结果双双误闯京兆尹韩愈大人出巡队列之中。幸好韩愈是个文人,他问明原委之后,不但宽恕了贾岛,还和他一起思索。最后韩愈建议,“敲”还是比“推”好一点。在夜阑人静之时,有几声敲门声反而带出幽居的趣味。“大人英明。”两人遂为挚友,此事也成为文坛佳话,推敲一词也引申为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之意。

故事不错吧。但是我有个疑问,我的疑问就是为什么一直以来没人对它有疑问。你不觉得奇怪吗?这首诗是贾岛访李凝不遇而作的,当时敲门还是推门,他本人不是最清楚的吗?难道他失忆了吗?

对于这个疑问,不才推敲了好些年,最近终于想出答案来了。以下是不才通过想象力还原的事实的真相。

那天夜里,贾岛来到好友李凝的幽居,却见柴门紧闭,亦无灯火溢出。外出了?还是就寝了?敲敲门先。敲门,贾岛用的自然是中国人的传统方法,操起一块敲门砖,使出吃奶的力狂砸过去……

只听见一声巨响,柴门应声倒地,化作木碎。顷刻间,四下鸡飞狗走猫跳马嘶牛撞墙猪翻身……

更糟糕的是,披头散发、衣不蔽体的李凝举着扫帚从屋子里冲出来。“啊,李施主,请听贫僧解释。”“不听!”“啊,好汉不吃眼前亏,后会有期。”于是策驴绝尘而去。为了掩盖真相,贾岛作了一首诗……

你现在同意我的说法了吧,门铃的确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