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燕谈录”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燕谈录”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5年4月5日

稻草人谬误

  

伫立在麦田里的稻草人是用来吓跑乌鸦的,而逻辑学上的稻草人则是一种非形式谬误,它并不能吓跑任何鸟,唯一的作用是供人殴打、发泄怨愤。在这一点上,它与巫毒人偶确有几分相似。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我们先看看以下一段对话:

 

甲:我喜爱日本艺术。

乙:什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侵略过中国,你怎能喜爱他们,你这个汉奸卖国贼!给我滚!

 

“喜爱日本艺术”与“喜爱日本军国主义”没有丝毫关系。为了打倒甲,乙制造了一个喜爱日本军国主义的稻草人(外形也要尽量弄得像甲),然后使出一招飞踢,把稻草人连同甲的真身一起踢飞。

当然,这个稻草人造得实在太粗糙了,不必有逻辑能力,只要有些许常识的都能识破乙的伎俩。以下这个稻草人就不同了。

 

甲:我自小就喜欢台风天气。

乙:多么冷血啊!你知道台风造成多少人命伤亡和经济损失吗?

 

台风的破坏力有多大,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就算没有亲历过,从电视、报纸和网站上也能看到满目疮痍的惨象。甲冷血到喜欢这种惨象?不见得,他说他喜欢台风天气的时候,脑中想到的可能只是他的个人感受——喜欢凉爽的天气,或者喜欢风中怒吼的刺激感。然而,在乙的道德大棒之下,甲真是百口莫辩啊。稻草人被轻易打倒,甲也黯然退下。这个稻草人很成功,旁人一时也难以看出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给稻草人谬误下一个定义了。稻草人谬误,就是论者将对方的观点加以歪曲(常用上纲上线、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等方法),然后进行攻击。稻草人是弱小的,用逻辑、常识、道德、感情等轻轻一推,它就倒下。然而稻草人是个谬误,它没有陈述真实论证。一旦被识破,论者就会招致蔑视和嘲笑,就像第一组对话中的乙。

政界同样也是稻草人谬误的温床。

 

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支持者大概没有认识到,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就是鼓励人们搞同性恋,就是鼓励人们贪图享乐,就是鼓励人们放弃生育……要知道,如果劳动力不足,GDP也会下降。所以,我坚决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

 

这位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政客似乎打稻草人打得不亦乐乎,我差点忍不住要鼓掌呢。不过,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不等于鼓励人们搞同性恋。我们也可以这样推断,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就是鼓励同性恋者更加积极地生活和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这里顺便讲一讲我的观点,我认为最好取消《婚姻法》。用《婚姻法》约束异性婚姻和同性婚姻都是荒谬的。但话说回来,如果我们不得不接受《婚姻法》,那就应该让同性婚姻合法化。

最后用一个耳熟能详的稻草人谬误结束本文。

 

一九五零年美帝国主义盗用联合国旗号悍然对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发动突然进攻,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妄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派出自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终于将侵略者赶了回去。

 



2025年4月4日

你也一样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们先看看以下一段对话:

 

甲:请文明一点,不要说脏话。

乙:你有什么资格教训我,你自己也说脏话。

甲:我什么时候说过脏话?

乙:十年前,也许十五年前,总之我记得你说过一次。

 

在这段对话中,当乙宣称甲也干过甲自己所批评的事情时,论证便化于无形。乙此反戈一击貌似聪明(而且很有可能达到他的目的),实际上却犯了一个重大错误。在逻辑上,这是一种诉诸人身的非形式谬误,它有个专门的名字,叫“Tu quoque”。这个拉丁文的意思是,“你也一样”。

为什么说“你也一样”是个逻辑谬误?因为它逃避应该处理的主题,并引入一个新的主题——也就是对方过去的行为记录——然后将焦点转移到对方身上。

然而,意见的正确与错误跟个人背景无关,支持与反对这个意见的证据,也不会因为个人的历史纪录而发生变化。就算甲的的确确在十年前或者十五年前说过一次脏话,甚至再退一万步,甲在昨天也说过脏话,又如何?这也不能否定乙刚才说了脏话的事实(而乙刚才说脏话的后果可能是破坏了讨论的氛围)。

上述甲乙之间的争论纯属设计对白,如有雷同,却不是巧合。因为日常生活有太多“你也一样”的逻辑谬误了。连高端大气的政界,也是“你也一样”的温床。

这一点不奇怪,众所周知,所有政客的历史档案都不太好看,故此“你也一样”可以兴风作浪。香港某政客就用以下一句话回击政敌的指控:

 

×××议员指控我接受国泰航空公司的豪华款待?哈哈哈,让我来提醒他一下吧,他在迪士尼乐园开业的时候也收到了免费门券。

 

这个政客非常狡猾,如果他的政敌与他争论“迪士尼乐园的几百元门券和国泰航空公司的十多万元款待在程度上不可同日而语”的话,就掉进五十步笑百步的陷阱了。他的“你也一样”就算是运用成功。还好,那位去过迪士尼乐园的议员识破了这个诡计,他只用三个字回击:“臭虫论!”

鲁迅在1933年发表杂文《外国也有》。文章又一次讽刺中国人:

 

凡中国所有的,外国也都有。

外国人说中国多臭虫,但西洋也有臭虫。

 

在鲁迅的大力倡扬下,“你也一样”的中国版就叫臭虫论。

中国人的臭虫论真的跟臭虫一样多、一样臭。而最臭的臭虫论,是在每年的《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之后,接踵出现的《美国的人权纪录》。不错,你也一样,美国也有臭虫。

 



2025年4月3日

逊尼派和什叶派

  

公元632年,伊斯兰教创办人、先知穆罕默德走得太急,以至忘记留下片言只语,指定继承人是谁。于是,社群中两派人便争论起来。

其中,多数派逊尼派认为,第二号人物、穆罕默德的死党阿布·巴克尔够资格顶上(但是他还不够资格与先知平起平坐,他的头衔只能是“哈里发”,意指先知的代理人)。

少数派什叶派不同意,他们认为先知的血脉独特,应该世袭。由于穆罕默德没有子嗣,他的堂弟兼女婿阿里在血统上最纯正,由他担任哈里发是天经地义的。

此外还有一派叫哈瓦利吉派,他们可以说是中立派或者骑墙派,既不支持逊尼派,又不偏向什叶派。当然,骑墙的人不多,一般被忽略不计。

任何组织只要过于庞大,就有可能发生分裂,这是正常的,在某个意义上,也是健康的。宏伟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奥匈帝国、苏联等等,最后不都是分裂了嘛,分裂祖国并没有什么可耻的。

再看世界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也分裂成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佛教也分裂成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其中大乘佛教在中国又分裂为禅宗、天台宗、三论宗、律宗、真言宗、净土宗等等)。道教也分裂成正一派和全真道。

因此,伊斯兰教的分裂是正常发展的结果。然而可悲的是,由于逊尼派和什叶派不像基督教国家那样壁垒分明,也不像佛教徒那样消极避世,两派信徒杂居在一起,这就容易产生摩擦、冲突和仇恨。一千多年来,血腥仇杀不断发生。现代伊拉克是一个典型例子。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属逊尼派,过去在他的独裁统治下,什叶派苦不堪言。美国出兵收拾了萨达姆之后,伊拉克实行民主制度,在人口上占有优势的什叶派(伊拉克穆斯林中54.5%为什叶派,40.5%为逊尼派。这在穆斯林国家中不多见)自然选出了什叶派总统……哦,媳妇熬成婆了,还不有冤报冤,有仇报仇?于是,什叶派政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痛快地回报了逊尼派。

新的仇恨滋生逊尼派恐怖武装组织 ISIL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vant 的简称,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他们发动大规模叛乱,手段凶残,所到之处,生灵涂炭……

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纷争如何消除?连民主制度都解决不了这个难题,也许只能问安拉和穆罕默德了。Beyond 也曾经问过:祂,怎么一去不返?祂可否会感到,烽烟掩盖天空与未来……

 



2025年3月22日

福寿螺

  

1980年代初的广东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个专门养殖福寿螺的大水缸(估计跟司马光砸破的那个瓮同款)。只有几岁的我也从一个亲戚那里得到几个福寿螺,用小盆子养起来。养福寿螺的成本一点都不高,只需要每天给它们一些青菜叶就可以了。当时我没有想到,不,应该是当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种可爱的生物竟然酿成一场生态灾难。

福寿螺原是南美洲拉普拉塔河流域的野生软体动物,学名 Pomacea canaliculata,是苹果螺的一种,肉可食用。咳咳,是的,肉可食用。于是乎,一名台湾商人看到了商机,于1981年把它引入台湾养殖。为了讨个好兆头,该商人给它取了一个很有台湾乡土气息的名字——福寿螺。后来台湾农民叫它夭寿螺,意思是“快点去死吧”。

以台湾为据点,福寿螺开始入侵邻近国家。不幸沦陷的有日本、中国、菲律宾和泰国等。

广东是中国所谓“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当第一批福寿螺落户中山的时候,农民不管黑猫白猫,养了再说。一心想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的养殖农民很快就收到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听哪一个先呢?好消息是,福寿螺的繁殖速度非常惊人,农民家中的笑声和大水缸数目不断增加。坏消息是,福寿螺的味道得不到吃货的赞赏,而作为竞争对手的田螺和东风螺实力强劲,且有主场之利,福寿螺最终败下阵来。结果是,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为了不再继续付出成本,终究会发现“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是党员干部的农民只好把过剩的福寿螺倒到河里。啊,死啦,灾难就这样发生了(这样的灾难同样也发生在养殖过福寿螺的亚洲诸国)。

福寿螺在河里真是如鱼得水,人类已经无法阻止它们繁殖了。更糟糕的是,它们也是吃货,经常成群结队涌到岸上大肆破坏,农作物和任何绿色植物都合它们的胃口。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福寿螺在南美洲没有泛滥成灾呢?答案是,那里有福寿螺的天敌食螺鸢。亚洲没有这种大鸟,亚洲人一时间对福寿螺一筹莫展,任由它肆虐了一段时间。后来才发现,鸭子喜欢吃福寿螺的卵(福寿螺在陆上产卵)。于是在增加鸭子的数量之后,福寿螺的灾情便得到控制。

至于我用小盆子养起来的那几个福寿螺,大约在一年之后全部死光。生命力如此强的福寿螺也被我养死,恐怕我也是福寿螺的一大天敌。

 



2025年3月20日

赌徒谬误

  

BBC网站有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作者通过分析过去多届世界杯足球赛和欧洲足球锦标赛,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守门员在点球大战中往往会跌入赌徒谬误之中。

数据显示,当对方球员的前三个点球都射向同一方向,守门员在扑第四个点球的时候有69%会扑向相反方向,只有31%会选择与前三次相同的方向。(这里排除了10%射向球门中间的点球以及2.5%守门员站着不动的情况)

没错,这的确是赌徒谬误。赌徒谬误是一种概率谬误,与其用文字定义它,不如用行动来测试它吧。你有硬币吗?

拿出一枚硬币,随便抛几次。是不是得到正面与得到反面的次数相当?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因为抛硬币只有两种结果,不是正面就是反面。换言之,每一面的概率都是1/2。不过,它有时候却会连续偏向一面。你知道连续三次抛中正面的概率是多少吗?

1/2×1/2×1/21/8

答案是1/8

那么,连续四次呢?再乘以一个1/2,答案是1/16

所以抛第四次的时候,你也许相信它得到反面的概率会比正面大得多。赌徒们也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们在玩鱼虾蟹骰宝的时候,会在连续数次开“大”之后重金押到“小”的上面。很遗憾,这样做极有可能令他们血本无归。因为无论连续抛出多少次正面,下一次得到反面的概率永远都是1/2

好啦,别再抛了。我们继续讨论吧。其实,日常生活充斥着赌徒谬误,你有没有发现?说不定你就是赌徒谬误的制造者。比如:

 

已经下了七天雨了,今天应该是晴天了吧。

(这种赌徒谬误我犯过好多次了,以后应该不会再犯了吧)

 

这只股票连跌五天,快买。

(还好,我没有买)

 

这个任务还是交给小朱吧,他已经失败过两次,这次不会再失败了。

(英国人有个惯用语“Third time lucky”,中国人也有“事不过三”的说法。Anyway,我们祝福小朱吧!)

 

让我们回到BBC网站的那篇文章。我忽然有个疑问,守门员固然会跌入赌徒谬误,但是踢点球的球员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咦,前面三位队友射向左边都打进了,第四球未必会那么顺利吧。嗯,射向右边可能会好一点。那就右边吧,看球……

OhNOMy GodMamma mia!弊家伙啦!

 



2025年3月18日

哥伦布的鸡蛋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从印度群岛返回西班牙之后,获得国王厚待,从此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一些贵族不由得眼红起来。在一次宴会上,其中一名贵族故意刁难他。“哥伦布,我不认为你有什么了不起,驾艘船向西行,然后到达一个地方,我想任何一个西班牙人也做得到。”哥伦布没有回答,而是命人拿来一个鸡蛋。“谁可以不借助任何工具把这个鸡蛋竖起来?”每个人都揣摩尝试了一番,均无一成功。最后大家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根本不可能!”“不可能?”哥伦布接过鸡蛋,轻轻地把鸡蛋一头的蛋壳磕碎,这样鸡蛋就竖起来了。在大家都目瞪口呆之际,哥伦布说:“刚才你们说不可能,现在你们会说人人都可以做得到。我的航海事业也是一样,在我回来之后,你们人人都可以去印度群岛。”

这个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广为流传。不过它的真实性却相当可疑。追本溯源,最早可以在1565年出版的历史著作《新世界的历史》中找到这个故事。

《新世界的历史》的作者是意大利历史学家基罗拉莫·本佐尼(Girolamo Benzoni)。关于他的生平,我们所知不多,只知道他生于1519年,然后为了完成这部历史著作,足足花了15年时间在美洲各地探险。由此可见,这是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他不太可能凭空杜撰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这个故事,应该是他从美洲的西班牙移民中听到的。

有趣的是,就在本佐尼在美洲搜集资料的时候,他的老家意大利也出现一个竖鸡蛋的故事。在著名的艺术家兼传记作家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所撰写的一部关于菲利普·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传记中,书中主人公——天才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在同行面前也玩起了竖鸡蛋的把戏。他所使用的方法,跟哥伦布的完全一样。不同的是,他引起同行嫉妒的事迹不是航海,而是设计了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拱顶。当然,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布鲁内莱斯基逝世的时候,哥伦布还没有出生呢。不过,这并不能证明布鲁内莱斯基才是真正的竖鸡蛋发明人。他的故事,很有可能也是道听途说。

我们不能因此而指责瓦萨里和本佐尼,要知道,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作者根本不可能亲自验证所有材料。至于为什么哥伦布的版本不胫而走,且大有万古长存之势,而布鲁内莱斯基的版本却如石沉大海?我想,大概是跟两人的名气有关吧。此外,哥伦布的人生经历的确励志得多,更为人津津乐道。

 

 


 

William Hogarth, Columbus Breaking the Egg, 1752

2025年3月17日

三语之地

  

一山不容二虎。1870年,欧洲大陆两大野心家开始摩拳擦掌,针锋相对,大战一触即发。一方是普鲁士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他刚刚用铁腕政策统一德意志,因而拥有“铁血宰相”的称号。另一方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Napoleon III),背负着人民的期望登基,他本人自信满满,决心像叔父那样建立丰功伟绩。

719日,普法战争终于爆发。战事没过多久便出乎人们的意料。本来以为实力相当的两虎相斗,却发现其中一方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拿破仑一世雄才大略的光芒不但没有在他的侄子身上闪现,反而跑到对手那里去了。俾斯麦只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就击败法国主力军,并且俘虏了拿破仑三世。后者被屈辱性囚禁六个月才获释,彼时他已经被罢黜。一年多之后,这位志大才疏的法国皇帝在一次手术中默然离世。

法国人民虽然组建了第三共和国政府继续负隅顽抗,无奈大势已去,他们最终在第二年的510日被迫签署《法兰克福条约》,正式宣布投降。战败的代价,除了巨额赔偿,还失去阿尔萨斯—洛林。

这里需要注意,有些历史书很不小心地把割让的阿尔萨斯—洛林说成“阿尔萨斯和洛林”。不,德国人要求的不是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而是选择割走绝大部分的阿尔萨斯以及小部分的洛林,然后用一条连线“—”来连接两个名字。这块新领土就叫阿尔萨斯—洛林。

为什么普鲁士要这样分割土地?动机出自一种思潮,它叫民族主义。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正是法国境内的日耳曼语区,那里的居民操的是阿尔萨斯语。阿尔萨斯语可以视为日耳曼语的一个分支,与德语同源(但是相去甚远,基本上无法沟通)。俾斯麦的野心是建立大德意志帝国,他吞并阿尔萨斯—洛林和日后希特勒吞并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所用的借口完全一样,都宣称那里的居民是德国人。

阿尔萨斯—洛林原本是蛮荒之地,九世纪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君临此地后,方撒下文明的种子。其后它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联邦的一部分,一直到十七世纪,又落入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手中。

过去人们没有国家这个观念,反正君权神授,由哪一个神级国王统治也无所谓。直到法国大革命爆发,人们在“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开始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阿尔萨斯—洛林也是如此,那些不讲法语的人也为自己的法国人身份而骄傲,主动学习法语。法国政府顺应民意,在该地区的学校教授法语。于是有了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普鲁士吞并阿尔萨斯—洛林之后,禁止使用法语。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阿梅尔先生对学生说:一个民族虽然沦为奴隶,但是只要牢牢掌握自己的语言,就等于掌握打开监狱的钥匙。

都德参加了普法战争,亲历战争的残酷和战败的屈辱。他把戎马生涯的种种见闻加工成短篇小说,写成《月曜日故事集》。《最后一课》便是其中的名篇。人物和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是感情是真挚的,背景也是真实的。

阿尔萨斯—洛林人的亲法感情叫普鲁士人大吃一惊,不是同胞吗?不是血浓于水吗?为什么抗拒我们?他们想不明白。当然,所有专制、独裁、极权的统治者都不会明白。这不是法国与普鲁士之争,不是外人与亲人之争,而是文明与野蛮之争,是先进与落后之争。

今天,阿尔萨斯—洛林早已回归法国。我们欣喜地看到,法语又回到课堂啦。不但如此,德语也进入校园。加上日常使用的阿尔萨斯语,现在该地三语通行。这种广阔的胸襟,有些民族是永远没有的。

 



2025年3月13日

顺势疗法

  

要了解顺势疗法,必须回到十八世纪末。那个时代,人们习惯用放血、催吐、吃泻药、狂咬草药等暴力疗法医治疾病。所以在这群野蛮的恶魔之中,横空出世的顺势疗法算是观世音菩萨了,因此深受大众的喜爱。

有个叫萨缪尔·哈尼曼(Samuel Hahnemann)的德国乡村医生,他在翻译一部英文医学著作的时候,对作者断定金鸡纳可以医治疟疾的说法有所怀疑。于是他用自己的身体做了一次危险的实验(本文读者切勿模仿):一次性服用大剂量金鸡纳。他的运气不错,没有七孔流血,只是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跟疟疾的症状相似……咦,他突然灵光一闪,提出这样一个奇怪的理论:古代医学不是有“以毒攻毒”、“以类治类”的说法吗?像金鸡纳一样,那些能够使健康的人产生某种疾病症状的东西,不正正就是治疗这种疾病的良药吗?于是,顺势疗法便诞生了。

这位医生是有点天真,但不傻,他当然知道给身体虚弱的病人喂毒药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哈尼曼头顶的灵光又再闪了一次。对了,何不用水来稀释?

直到今天依然有一些人相信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能产生与有毒物质对抗的力量,化解毒性。而且,水还有记忆。为了增加水的记忆力,哈尼曼设计了一个称为十次震荡法的流程。如果你想玩(严肃点,是试验)的话,可以把装满水(我的意思是药水)的玻璃瓶塞进沙包里,再用九牛二虎之力狂砸它十次。

让我们回到稀释的问题上。到底要稀释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好的呢?哈尼曼建议,最佳稀释是30C。意思是,原始物质与水的比例是一比一百的三十次方。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更清晰更明确的概念,我不惜牺牲一点时间和精力把它化为阿拉伯数字……来吧,这个不可思议的比例是:

1: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哎哟,我有点头晕,帮我数一数1后面是不是有600,如果发现我多打或者少打,请告诉我,谢谢。)

我曾经调侃顺势疗法:将一粒咖啡粉放进一个游泳池,那么这个游泳池的水就是治疗失眠的良药。在顺势疗法医师的眼中,我这种药水的稀释程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不应该用游泳池,”顺势疗法医师可能会说,“要用一个太平洋(或者再加一个大西洋和两个印度洋),效果会好很多。”当然,这只是调侃。顺势疗法的药水都是在实验室里配制的,用连续稀释的办法就可以实现终极目标30C

药水配制好了,哈尼曼需要人体测试来证明它的“科学性”。他找来几十个志愿者,据说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疟疾症状。服药之后,总体效果令人满意,这就说明顺势疗法是“有效的”。

不是我爱挑剔,但是我们实在无法确定那批志愿者有多少人的症状是来自轻度感冒、食物中毒、乳糖不耐症、痛经……或者仅仅是被熟睡中的床伴以一记穿心腿重戳腹部。可惜,在那个时代,没有爱挑剔的人提出上述疑问,所以顺势疗法便有了科学的光环,旋即成为一股潮流。

还好,今天顺势疗法已经被边缘化,只作为一种替代疗法而存在。除了缺乏科学素质的人、大脑经常处于短路状态的人和一些职业骗子之外,没人再相信它。

顺便一提,那位《水知道答案》的作者是相信顺势疗法的,而顺势疗法的所有医师,也相信水知道答案。

 



2025年3月8日

MG风云

  

2005年,英国MG路华集团宣布破产。两大著名汽车品牌立即被分拆出售,其中MG被中国南京汽车集团以9700万美元购得。其后南京汽车集团在2007年并入上海汽车集团,MG也随之成为上汽旗下的财产。

至于分拆后的路华,则辗转归入印度塔塔汽车集团的麾下。其实早在1996年,辉煌一时的莲花汽车也因为破产而被马来西亚的宝腾汽车收购。昔日工业帝国三个饮誉全球的汽车品牌先后落入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手中,一些没安好心的人自然会幸灾乐祸。

1924年,位于牛津郡的汽车维修厂莫里斯车房的经理塞西尔·金伯制造了第一辆MG汽车。MG,就是莫里斯车房(Morris Garages)的简写。这个品牌,一直保持着十分高的品质和格调,深受贵族、名流的喜爱。爱德华八世和查尔斯王子(现在是国王)都曾经是它的顾客。很可惜,MG在现代化的转变中逐渐失去竞争力,开辟中低档路线更是得不偿失,几度易手之后,在2005年完全丧失市场。

英国佬虽然保守,但是绝不恋旧。二百多年前就一个叫亚当·斯密的人提出自由市场的概念,他反对政府过多干预。所以,他们不介意看着昔日的荣耀熄灭。相反,一些没文化没素质的土豪暴发户就急需沾一沾这文明之光。

成为中资企业之后,MG全盘中化,不但企业内实施中式管理,品牌也有了个官方中文名,叫名爵。这个名字显然是为了照顾土豪暴发户的胃口。如是者,也像无数被中国特色腐化的外国优秀事物一样,MG最终沦为一个怪胎。不管怎样宣传,我是绝对不会买这种怪胎的。

 



2025年3月7日

中年

  

现代社会有一个非常热门的社会心理学名词,叫“中年危机”。一个人步入中年,会发现一大堆问题摆在面前,处理失当的话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些问题包括:事业进退维谷、父母患病或死亡、子女长大离家、夫妻感情变淡、身体日渐衰老等等。

说到中年,到底什么年纪才叫中年呢?一直以来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查“中年”的词条,《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认为中年指的是“四、五十岁的年纪”。而《辞源》的释义则有些特别,“一般称四十岁左右为中年”。如是者,中年即是一个指标,而非一段范围。《辞源》还引用《晋书·王羲之传》作例,“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

虽然中国人向来做事马虎,差不多就可以了,但是在界定中年的问题上,西方人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牛津英语词典》对“middle age”的释义是“现在通常指4560岁之间”。《剑桥英语词典》和网络《必应词典》也认同这个范围。不过,《柯林斯词典》和《不列颠词典》则把范围拉得更宽广,“4060岁之间”都是中年。

向来一丝不苟的日本人又怎样?过去,日本人把4050岁视为中年,这跟中国的一样。可是,随着科学的进步,人均寿命不断上升,政府厚生劳动省特此对现代人的一生各个阶段作出更准确的定义:幼年期05岁、少年期614岁、青年期1530岁、壮年期3144岁、中年期4564岁、高年期65岁之后。

增加一个“壮年期”真是独到之处,否则让一个年届四十的秃头肥佬领取杰出青年奖,实在有点儿那个。所以,世界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机构就不要考虑鄙人了,鄙人是壮年呢。

除了两次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旅行之外,我的一生好像跟“壮”字扯不上任何关系。现在才知道,原来我已经了“壮”了好多年,而且还会“壮”好多年。哎呀,这种感觉真好、真壮。

 



2025年3月6日

小笔记——抑郁症

  

根据专家评估,世界上大约有19%的成年人患有心境障碍。

你可能对心境障碍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但是它的两种最主要的类型你肯定听说过。一种是抑郁症,另一种是双相障碍(即躁郁症)。

抑郁症被形容为心理病理中的普通感冒,一般能够自愈。然而,总有一些人无法从抑郁的深渊走出来,那他就很有可能得了重性抑郁症。

超过一半的自杀个案,是重性抑郁症患者所为。必须重申,抑郁症是一种病,用“愚蠢”、“不负责任”等字眼去指责自杀的患者其实才是愚蠢和不负责任的。

我觉得,抑郁症就像“O”这个字母,患者把自己封锁在一个小圆圈里。这个小圆圈很小,除了自己,容不下其他事物。而心智健全的人应该像“U”这个字母,既有不受他人入侵的自我,又能张开双臂接纳外部世界。

要治愈抑郁症,必须让封闭的“O”重新打开。

生物学上用药物治疗抑郁症,这是治标不治本的。一旦停药,抑郁依旧(甚至加重)。其实真正有效的药物只有一种,那就是爱。爱美、爱真理、爱知识、爱一个人(包括自己),通过爱,又重新发现他人,又重新发现世界。

不过,抑郁症患者往往不愿意服药。如何让他去爱呢?这才是关键。一些心理学家却千方百计分析梦境和早期记忆,然后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性压抑。令人遗憾。

 



2025年3月4日

飞越迷惘

  

1987528日,还差四天才满19岁,然而在西德青年马蒂亚斯·鲁斯特(Mathias Rust)的心中,这个生日却无比遥远,遥远到可能永远也不会到来。

这一天,鲁斯特决定做出一个惊天的壮举——驾驶一架赛斯纳172单引擎螺旋桨小型飞机,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出发,闯入苏联领空。凭借难以置信的好运气,又或者,冥冥之中真的有神明给予帮助,这架在广阔天空犹如沧海一粟的小型飞机,竟然安全地降落在莫斯科的中心——红场。

这起突发事件立即引发全球大地震,有两大疑问人们亟需解答。

第一,苏联的防空网是全世界最严密的,号称连苍蝇都穿不过。为什么会被一架性能不算优良的小型飞机侮辱性地穿越呢?

第二,鲁斯特此举的动机是什么?苏联对付入侵者向来手段凶残。相信鲁斯特不会不知道,1983年一架南韩客机误闯苏联领空,立即被导弹击落,机上269人全部罹难。难道他没有想过,他的闯关几乎等同于自杀行为吗?

在冷战时期,阴谋论在两个阵营也有不同的表现。在社会主义阵营,人们往政治方面猜测。鲁斯特说不定是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间谍,他的行动为戈尔巴乔夫清洗军队中的反对派制造了借口。不过,这个阴谋论是站不住脚的。作为与美国争霸的超级大国,苏联绝对不会制造一起令自己丢尽颜面的丑剧。况且,在苏联解体之后,各种机密文件都被公开,并没有任何支持这个阴谋论的证据。

在资本主义世界,人们则往商业方面揣想。鲁斯特说不定是为他父亲的公司做宣传,因为他父亲是小型飞机经销商,主营产品正是赛斯纳小型飞机。只是,一个人怎么拜金,也不会用自己的生命或者儿子的生命去换取商业利益吧。此外,也有媒体报道,鲁斯特是因为失恋而意气用事。不过,鲁斯特予以否定。他说,这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而是考虑了一年的计划。

今天我们再回首往事,便会发现,所有阴谋论已是不攻自破。只要认真搜集、验证和分析当年的各项证据,我们不难作出一个合理的推断:鲁斯特的动机,不是要飞越苏联的防空网,而是他心中的迷惘。

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旧有的一套价值观。其后是冷战时期,一道铁幕分割西东。两大阵营剑拔弩张,核武器对准对方的心脏。一旦开战,世界将毁于一旦。

这导致西方人,尤其是青年,失去人生方向。美国的嬉皮士运动,法国的五月风暴,都是年轻人迷惘的大爆发。而生活在最前线的西德青年,无疑是生活在战争和死亡的阴影底下,他们的迷惘和痛苦比谁都要深。

柏林墙是德国的伤疤,是铁幕的缩影和象征。墙的两边,都是德国人,一边在迷惘中,另一边却在恐惧中。一共有一百八十多个东柏林人在企图翻墙投奔自由的时候,被东德守卫枪杀。

当这一类司空见惯的新闻见诸报端的时候,年轻的鲁斯特作何感想?鲁斯特生活在富裕家庭里,这给他太多的时间审视身处的世界。战火随时会毁灭眼前的一切,财富又有什么用处呢?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一切都太荒谬了!也许只有在飞行的时候,他才得到一丝慰藉。一天,脑中忽然产生一个叫他自己也大吃一惊的想法:飞越铁幕吧!

飞越铁幕?不要去,你想死吗?不去的话,难道要永远迷茫?难道要坐以待毙?

火种已经点燃,便会在年轻的心里熊熊燃烧。经过一年的心理斗争,最后他决定出击,把心中的热情释放。

鲁斯特在法庭上表现得相当镇定,他辩护说,冷战令世界撕裂,他希望通过这次飞行,建造一座虚拟的桥梁,连接东西方。他的言行感动了无数人,甚至有不少苏联人冒着被克格勃秋后算账的危险到法庭外声援他。最后在民意和舆论的强大压力之下,苏联虽然以违反航空法和非法入境罪判处鲁斯特四年监禁,但是只关一年,于第二年的八月把他释放。

又过了一年,柏林墙倒塌,东西德统一,共产主义政权纷纷垮台。世界不再有铁幕,不再有东西方对峙,自由把人们连接在一起。我不敢说鲁斯特对此有一份贡献,但是,他那次看似疯狂的行动,一定在铁幕另一边的青年的心中,留下一点火光。

 



2025年3月3日

撑竿跳高

  

布勃卡打破世界纪录!

布勃卡再次打破世界纪录!

布勃卡又一次打破世界纪录!

布勃卡第n次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

 

在我长达三十年的读报经验中,实在很少看到党报打出过上述这种客观、公正、真实、专业而又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标题。党报能够罕有地与国际接轨,应该感谢这位仁兄。他叫谢尔盖·布勃卡(Sergey Bubka),已经退役的苏联及乌克兰撑竿跳高运动员。在其接近二十年的运动生涯里,先后35次打破世界纪录。

有媒体披露,布勃卡在巅峰时期完全有能力跳过6.20米(据说平时练习他能轻松跳过),甚至有可能跳过6.30米,可惜他并没有一次性冲上自己的极限,而是选择1厘米1厘米地打破旧纪录,而且每次比赛只破一次。最后,他的世界纪录定格在室外6.14米(保持到20248月)、室内6.15米(保持到20142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他挤牙膏挤上瘾?哦,其背后,是无数个令人心酸的人生。

我们对苏联的体育模式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动用举国资源训练体育苗子的中国模式就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学来的。那些被选拔出来的苗子,从天真无邪的时候开始就要被迫接受暗无天日、惨无人道的地狱式训练。不但身体受到永久性摧残,心理和智力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世界冠军当然风光,但是无数在竞争中掉队的二、三、四级运动员,就只能在病痛和贫困中等待晚年。

苏联是个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像那个名义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走权贵资本主义路线的国家那样,优秀运动员有企业赞助和广告收入。布勃卡贵为世界冠军,收入却与成绩不相称。唯一的好消息是,苏联体委为了鼓励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给每个纪录额外奖励一万美元。为了得到更多奖金,布勃卡出此下策(尽管布勃卡凭借小聪明拿到35万美元的破纪录奖金,但我还是不敢肯定他能够在某国家的一二线城市买到一套像样的房子)。

生活在某国家的我,读初二的时候发现校运会增加了撑竿跳高这个比赛项目。由于学校的竹竿和软垫看上去不太安全,班里没有人报名。心怀鬼胎的体育委员忽然对我非常友善,我第一时间识破他的诡计。然而识破并不表示拒绝,尤其在他恭维我有布勃卡的潜质之后,我无法不表示同意。

双手紧握竹竿,蓄势待发,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插上翅膀的伊卡洛斯……冲啊,我要飞向天空!哎呀,天有不测风云。随着“啪啦”一声响起,可怜的竿子用生命证明了墨菲定律无处不在——只要有可能折断,它就折断——我被摔了个四脚朝天(干吗这样看着我,我真的不胖呀),脊椎差点跟竿子殊途同归。不幸中之大幸是,臀部先着地。如果是头部,我说不定就会瘫成包子级别的智商了。

好吧,我不玩了,我退出。就算体育委员恭维我有汤姆·克鲁斯的长相加卢奇亚诺·帕瓦罗蒂的歌喉也没用。

顺便一提,撑竿跳高的标准用竿是用合金制造的,安全系数高到不需要买保险。当然,它是高科技的产物,最原始的竿子的确是竹竿。

所有体育运动都有其历史渊源。撑竿跳高起源于古代欧洲北海沿岸地区。不过那里的人不是撑竿跳高,而是跳远。他们用撑竿跳的方式飞越溪流。啊,看上去挺好玩的,如果水里没有凶猛动物的话(比如,欧洲鳄)。

 



2025年3月2日

尼德兰、荷兰和荷兰人

  

荷兰正式的名称是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直译应为尼德兰王国。

尼德兰是一个地名,位于欧洲大陆的西北部,范围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按字面解,尼德兰是“低地之国”的意思。这片土地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直到皇帝查理五世退位。这位帝国统治者为了避免两个儿子同室操戈,遂将帝国分拆成两个部分。菲力二世得到了令人馋涎欲滴的西班牙(整个新大陆都是他的),以及尼德兰。而斐迪南一世则坐镇奥地利,统治中欧诸国。

帝国分裂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宗教分裂。信奉罗马天主教的菲力二世对新教徒采取铁腕政策,尤其对待居住在北尼德兰的新教徒。有压迫就有反抗。1565年,北尼德兰人揭竿而起。三年后,战争全面爆发。信奉新教加尔文派的尼德兰土豪,绰号沉默者的奥兰治亲王威廉成为反抗运动的领导人物。这场战争异常惨烈,腥风血雨八十年,付出无数生命的代价。到1648年,北尼德兰的七个省终于得到他们渴望已久的自由,成立尼德兰联合共和国(而南尼德兰,即今天的比利时和卢森堡,因为信奉天主教的人口占多数,他们选择留在西班牙)。

虽然沉默者威廉在1584被西班牙间谍刺杀,虽然荷兰人在1815年将政体改为君主立宪制,变共和国为王国,但是荷兰人民并没有忘记这位立国功臣,今天的荷兰国歌《威廉颂》,便是向他致敬。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尼德兰又叫荷兰?荷兰,Holland,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荷兰是尼德兰西部的省份,濒临北海。荷兰人凭借高超的航海技术,纵横四海,将本图利,为共和国挣来可观的财富。他们也赢得“海上马车夫”的美称。当世界各地的贸易伙伴询问他们来自何方,他们的回答是荷兰,而不是尼德兰联合共和国。于是,荷兰这个名字逐渐代表整个国家。这种情况,和英格兰代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非常相似。不公平吗?是的,不过重商主义色彩浓厚的 Dutch 才不会介意呢。

Dutch,并不是专指荷兰人或者北尼德兰人,有时候指整个尼德兰地区的人,甚至可以指德国人、奥地利人和瑞士人。那是因为,Dutch 与德国人的德文 Deutsch 同源,这说明了,荷兰人属于德意志民族。

有趣的是,翻开英语词典,与 Dutch 有关的短语基本上都不是褒义的。比如,Dutch courage,荷兰人的勇气?不,它的真正意思是“酒后之勇”。相传荷兰人怕死,上战场前必须饮酒。又如,Dutch uncle,荷兰大叔?不,真正意思是“不留情面的或者喋喋不休的训斥者”。荷兰大叔跟中国大妈必定有一番龙争虎斗。再如,Dutch treat,这个短语很常用,不是指荷兰人的宴请,而是“各自付费的聚餐”。其动词短语是 go Dutch。如前文所述,荷兰奉行重商主义,这就无可避免地使一些人变成守财奴,他们连聚餐也各付各的账单。这种小气的做法,英国人是非常瞧不起的。加上英国和荷兰在海洋贸易上是竞争对手,对对方的缺点,自然是大力嘲弄了。

 


Salomon van Ruysdael, View of Dordrecht, c.1660

2025年2月26日

记住,他叫查理•布朗

  

还记得钟阿北吗?没错,就是那个饱受加菲猫欺凌的徒有虚名的宠物主人。今天我们请出第二个宠物主人诉说人生之苦。他就是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

其实,与阿北相比,查理实在幸运得多。他的宠物小猎犬史努比除了行为古怪以及总是记不住饲主的名字之外,基本上没有给查……查……查什么什么什么朗添过麻烦。不过,这并不表示他过的是安稳的生活。

必须指出,查理还是个小学生,虽然他说起话来像个啰啰嗦嗦的老头(他过少的头发显然也加强了这个印象)。要是在古代,他有足够的能力成为一名令人讨厌的假先知。不幸生在现代,他只能是一个台词过多的角色,令观众虚掷光阴以致老大徒伤悲。

再次指出,查理还是个小学生。因此他像大部分美国小学男生一样,热衷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尤其是,美式足球和棒球。

先说说美式足球。其实他极少在读者和观众面前展示他的球技。是的,他几乎从来不踢球,他只踢空气,并且在踢了空气之后附带四分之一个后空翻动作(如果你对自由体操不熟悉的话,那我可以告诉你,该动作的完成姿态为四脚朝天)。哦,对了,有一次我看见他把球踢出去了。只此一次,实在难得。于是他马上像一个发球后上网并把对手的一记反手强拉对角的抽打成功拦下而夺得冠军点的网球手一样,跪地狂呼庆祝。可惜我看的是漫画,不然我一定点赞兼转发。

再说说棒球吧。查理是他和朋友们组建的棒球队的主力投手,他保持2930败这个惊人纪录……那真是,阿猫阿狗都可以把他的投球变成一支安打。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这部漫画《花生》的作者查尔斯·舒尔兹解释说:成功的人生不精彩,失败的人生才是一个幽默。所以他把查理塑造成一个失败人物的形象,几乎各种活动他都以失败收场。

当然,查理只是个小学生,他将来完全有可能改变这个暂时十分糟糕的人生……是的,只是,舒尔兹已经在2000年逝世,这个可能性只能发生在读者和观众的想象之中了。

 



2025年2月25日

钟阿北的郁闷人生

  

首先请出我们的主角,著名的喜剧大师钟阿北先生……哦,知道钟阿北这个名字的人恐怕不多吧。是的,按照规范的普通话中文译名,Jon Arbuckle 这个人名应该译作乔恩·阿布克尔。他是美国漫画《加菲猫》的主要角色,台湾人亲切地叫他“老姜”,香港人则给他一个疑似华人人名,钟阿北。

名义上,阿北是加菲猫的主人。实际上,他在加菲猫的奴役之下艰难地活着。他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窝囊的宠物主人,并且在2008年被美国漫画迷评选为有史以来最令人郁闷的漫画角色。嗯,当之无愧。

阿北大约30岁,如同所有搞笑卡通人物一样,这个数字将不会增加。他的职业是卡通画家,然而奇怪的是,他从来没有在读者和观众面前展示过工作场面。不管怎样,卡通画家的收入似乎不算太糟糕,否则就养不起一只食量盖世无双的猫和一只没有大脑到处破坏的狗。此外,他的生活悠闲得叫旁人咬牙切齿,可以经常宅在家中看无厘头的电视节目,要不就是驾着那辆好像随时要分崩离析的旧车到处转悠。

这个卡通画家似乎会玩很多玩意儿。他有时候会以手风琴手、吉他手和班哥鼓手等身份登场,有时候还是歌唱家,热衷在浴室引吭高歌……至于好不好听,那就见仁见智了。在他自己眼中,肯定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以及,是一个英俊的男人。可是在别人眼中,他则是一个平庸、笨拙而且非常老土的人。故此,没有女孩喜欢他。不过,他最大的缺点和最大优点都是以为自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以及,是一个英俊的男人。故此,他不会错过任何一个跟漂亮姑娘搭讪的机会。故此,他屡战屡败,依然屡败屡战。

以前我觉得我跟阿北的郁闷人生仅欠一只猫和一只狗,因而对这个角色怀有难以名状的好感。遗憾的是,宅心仁厚的作者吉姆·戴维斯(Jim Davis)在漫画诞生28年之后,即2006年,决定给予阿北一个惊天逆转的美好人生,安排漂亮的女兽医丽姿做阿北的女友。唉,这也太励志了吧。我还是喜欢以前那个阿北。

 



2025年2月24日

写给伞外的你

  

以下文字,是写给伞外沉默的人,而非对伞叫骂的人。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民高喊的革命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没有民主。因为民主不是目的。民主向来都不是目的,也不应该成为目的。民主只是手段,自由、平等、博爱才是目的。

民主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城邦雅典,奠基者是伯里克利,向上还可以追溯到梭伦。不过那时候民主并不是十分受欢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极度反感民主。苏格拉底甚至用死来证明民主的荒谬。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也充斥着对民主的怨言,他认为只有在哲学家的独裁统治之下,人民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

自由一词在古代仅表示奴隶地位的解放,到近代才有更明确的定义。《联合国人权宣言》重申人的四种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和免于匮乏的自由。柏拉图当然不知道现代社会人的幸福建基于这四种自由之上,但是他也同意,无论民主也好,独裁也好,它们只不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所以,如果柏拉图思想也与时俱进的话,二十世纪一些英国殖民地便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尤其是远东某港口城市。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在狮子山下实现个人理想。因此那个时候他们不需要民主。然而,当政权移交给某个极权、专制、嗜血的政体手里,已经获得的自由就如风中之烛,无边无际的黑暗已经张开了血盆大口。这个时候,他们便需要通过民主这种手段,来保障自由。有见及此,如果稍有廉耻的话,来自那个极权、专制、嗜血的政体的声音就不应该发问:为什么过去不争取民主,现在才争取?

为了稳住人心,那个政体曾经承诺给予民主,然而翘首企盼盼来的却是假民主。说要循序渐进,难道他们的素质也是差到不适合民主?事实上,具有高度政治智慧的末代总督早就提高了人民的民主素养。1995年的议会选举是该地有史以来最民主的一届,直到今天还未能超越。所以我们有理由批评政权移交之后政制发展开了倒车。

最后我想驳斥一个相当荒唐可笑的理论。有人列举政权移交之后该地的财政储备的数字,声称这些数字是政权移交之前的多少多少倍,以此证明政权移交之后人民更富有、更幸福。我希望提出这种论据的人知道什么叫做财政储备,以及财政储备是怎么来的。众所周知,一个政府最最最最主要的收入是税收。通俗点说(我不想在这里讲什么再分配的正义原则),好的政府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吧。现在,这个政府搜刮了那么多纳税人的钱财之后竟然拒绝“用之于民”,而是像守财奴一样把属于人民的财富藏于政府库房,这难道不是十分卑鄙、十分可耻的行径吗?那些人竟然还拿这个来炫耀,真不知道他们是无知还是无耻。

 

 

(写于2014年10月)

2025年2月23日

随便

  

中国男人有个典型的中国特色最叫女人恼火,那就是缺乏主见。当一个女人体贴地询问:“今晚吃什么好?”她总是会得到一个惜字如金的答复:“随便。”女人不甘心,把本来也不复杂的填空题改为更加容易的选择题,再问:“我既想吃泰国菜,又喜欢披萨,我实在拿不定主意,你来决定好吗?”遗憾的是,任由这个女人怎么风情万种,她最后等来的结果还是一盆冷水——依然是那句毫无人性的——“随便。”

上述片段发生在神州大地无数屋檐之下。最令人佩服的地方,是那个男人(以及那些男人)的视线自始至终都没有移开过电脑显示器……且慢,戏剧性的场面发生了。男人像是意识到什么,猛然转过头来,望着他的女人。女人凉了半截的心又再燃起激情的火种。“说吧,”女人心里说道,“说你爱吃泰国菜,或者披萨,或者麦当劳,或者臭豆腐、地沟油火锅、千年卤水蛋,管它什么都好,说吧,亲爱的,只要说出你的主见,吃什么我都愿意。”对不起,写到这里,连作者本人都有点紧张,因此让我喘口气,下一段再续。

“猪猪。”男人开口了。“什么事?”女人满怀期待。“帮我充一百元游戏币好吗?”好,这个猜谜游戏结束了。

让我们远离这个令人压抑的局面,一起追寻“随便”这个词的根源吧。

“随便”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载道:“若值巧人,随便采用,则无事不成。”其后北周的《阳城龙泉院记》也有一句:“随便制宜,摄心化物。”由此可见,“随便”原来是个褒义词,是随其所宜、不加限制的意思。它后来有稍稍贬义的用法,是从唐朝开始的。孔颖达对杜预在《左传》中所作的一个注解提出疑问,“疑杜随便而言也。”这里的随便,是任意、不经心的意思。

今日男人的口头禅“随便”,集上述两个意思于一身。一是去哪里、去不去,按你的意思办;二是我是不经心的,别要我经心。

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是儒家思想的毒害。父母把子女当做私有财产,私有财产自然不能有丝毫忤逆之处,否则就是“不孝”,要为千夫所指。任何事情,最好由父母说了算。此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子嗣的痴迷,必定导致事必操心的照顾和溺爱,尤其是一胎化政策实施之后。

现代应试式教育制度也增强了这种毒性。变态的教育制度要求每个问题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像西方先进国家的学生那样,能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我读书的时候就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总有一些人格扭曲的老师喜欢提问不举手的学生。唉,答错了(即与标准答案有出入),就会遭到老师批评,也遭到同学嘲笑。潜移默化之下,人就不可能有主见。所有问题,你最好给我一个标准答案,否则我不懂得怎么回答。包括女友问的“吃面包好呢,还是吃牛排好呢?”

最后,八卦到居委大妈都无地自容的……我的意思是好奇心特别重的……读者可能会发问:喂,桔子,你又如何?你会说“随便”吗?咳咳,身为爱国诗人兼进步作家,我当然会使用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不过我会加上一句:“只要和你在一起,吃什么都无所谓。”

 



2025年2月16日

世界第一守财奴

  

商业杂志《福布斯》在每一年的年底都会公布世界富豪的财富排行榜。过去还不定期公布虚拟人物的财富排行榜。有一位仁兄常年占据虚拟世界首富的宝座,他就是史高治·麦鸭(Scrooge McDuck)。据“统计”,2013年,他的财富高达654亿美元。

史高治是迪斯尼公司创作的卡通角色,194712月第一次亮相。招牌形象唐老鸭是他的外甥。史高治富可敌国,同时亦是个小气、自私、贪婪的守财奴。他最喜欢的事情是赚钱,以及在他那个载满金币和财宝的巨大仓库中畅泳。而他最讨厌的事情,当然是花钱。

对常人来说,尤其对正常的儿童来说,由守财奴担任主角的卡通片也许是缺乏吸引力的,因此迪士尼让史高治成为唐老鸭三个侄子的监护人。据说,这三个到处闯祸的小侄子很受欢迎。只是我,无论如何都无法对他们产生好感。我向来讨厌小孩子,尽管当年也是小孩子。

嗯,我不否认,史高治是我最爱的卡通角色之一。

史高治的原型是埃比利泽·史高治(Ebenezer Scrooge),他是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在1843年冬天出版的中篇小说《圣诞颂歌》的主人公。毫无疑问,原型史高治也是一个守财奴。

其实,从名字也能推断出来。Scrooge 和一个不常用的英语单词 scrouge 同音,后者有“挤、压、榨”的意思。很多年前我看过一个中译版本把史高治译成“私刻鲁挤”,这跟有中文译者把堂吉诃德的坐骑 Rocinante(西班牙语 rocin 意为瘦马、ante 意为从前的)译成“驽骍难得”一样异曲同工,兼容音译和意译,值得称赞。不过对我而言,还是史高治这个译名更像人名,更为亲切。随着狄更斯的书大卖、故事和人物深入人心,Scrooge 也随之成为守财奴的代名词。

“呸!骗人的鬼话!”(bah humbug)这是《圣诞颂歌》里史高治的口头禅,连圣诞节都成为他口中的“骗人的鬼话”。不过,他在圣诞节撞鬼之后,幡然醒悟,痛改前非。纵观历史上所有守财奴,转性是何其艰难的事情。所以,史高治骄傲地把什么夏洛克、阿尔巴贡、葛朗台、普柳什金、严监生之流统统甩开九条街。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又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发出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