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

我为什么要写作

  

1946年夏天,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流浪汉》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随笔,标题叫《我为什么要写作》。作者用有限的篇幅和简练的文字,明确笃实地解释了他为什么要成为作家,以及为什么1940年代之后他在思想上和文风上作出迥然改变。

在这篇文章中,奥威尔首先提出了作家“写作的四大动机”,并认为它们作用于任何一名作家的身上,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它们是:

纯粹的利己主义

审美的热情

历史的冲动

政治的冲动

奥威尔进一步分析说,“纯粹的利己主义”,不少作家都属于这个阶层。想出名,想赚钱,想戴上作家的头衔从而得到社会的尊重等等,这都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如果只为这些原因而成为作家,那就有点可悲了。更加讽刺的是,要名成利就,一名记者会比一个文学作家容易得多。

而“审美的热情”,唉,我几乎看到奥威尔在摇头叹息。他承认,这是很多作家都缺乏的动机。尽管他已经把审美的范围放宽到修辞学上。

至于“历史的冲动”和“政治的冲动”,奥威尔表示,一个人希望看到事物的本质,探索真相,挖出来龙去脉,他就会有“历史的冲动”。而一个人希望将世界推向更好的方向,希望改变人们的一些想法,他就会有“政治的冲动”。

接着,奥威尔用这套标准来衡量自己。他说,在上述四大动机之中,一直是前三种动机压倒第四种动机的,直到政治上的一些体验,尤其是亲历过西班牙内战之后,天平就向第四种动机倾斜。

毫无疑问,1945年出版的《动物农庄》和1949年出版的《一九八四》,都是“政治的冲动”的产物。也正是这两部作品,使奥威尔进入伟大作家的殿堂。历史学家西蒙·沙尔玛甚至在其著作《英国史》中将奥威尔与温斯顿·丘吉尔放在同一个章节平起平坐。

我当然不否认《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是不朽的作品,它们也是其中两本我十分喜爱阅读的书籍。不过与之相比,我更喜爱阅读奥威尔的文学批评。他还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小专栏作家的时候,臧否人物、皮里春秋,极之潇洒。即使对近代称王称霸的列夫·托尔斯泰也毫不留情。是的,我佩服他“不识抬举”的胆色,更佩服他庖丁解牛的剖析,他是怎么做到鞭辟入里,又不露斤斧的呢?

我之所以对奥威尔的文学批评情有独钟——在此,我也简单地回答“我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写作的第一动机,是“审美的热情”。如果世界上没有美,我就不会写作,也不愿意生存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