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经常听到和见到“既视感”这个心理学名词(经常被错写成“即视感”),这一定会令当年的心理学家大吃一惊。因为既视感本来是一种不常见的体验。
那么,什么是既视感?其实它来自日语汉字“既視感”,是日语对法语“deja vu”的翻译。必须赞扬日本人的翻译非常精准,我们完全可以顾名思义。既视感,就是“曾经目睹的感觉”,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曾经目睹的错误感觉”。
一个既视感要成立,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触发既视感的事物正在你的眼前发生;二,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随之油然而生;三,然而实际却是,你从来没有经历过它。
法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埃米尔·布瓦洛在其1907年出版的著作《心理学的未来》中首先使用“既视感”这个名词。不过在他之前,无所不谈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早已在1901年出版的《日常生活的精神分析学》一书中谈论过相关的情况,并作出比较详尽的分析。只不过,弗洛伊德没有用一个专门的名词指称它。
弗洛伊德认为既视感的产生是“无意识的白日梦”。一说到梦,老弗又开始滔滔不绝了。每人每天都会做很多梦,别说你没有做梦,那是你醒来后把它忘掉而已。你以为真的忘掉吗?那你又错了,实际上所有做过的梦都保存在深层的无意识里。此外,除了梦,还有各种被遗忘的记忆,这些其实都保存在无意识里。假如有一天,你走到一个地方,你的意识判断这个地方完全陌生,可是你的无意识并不这么认为,可能它在你的梦中出现过,或者儿时读过的一本漫画中描述过,又或者在一次无厘头的闲聊中被他人提及过。一般情况下,无意识无法把这个信息传达给你。但是,当意识打盹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说的做白日梦的时候,无意识就会冲破重重封锁,像越狱的逃犯,跑到你眼前告诉你,这个地方你是熟悉的。这就是弗洛伊德对既视感的解释。
弗洛伊德的观点一度成为主流。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生物学却有不同的意见。借助仪器和实验,科学家认为,既视感是大脑神经系统出现短暂的混乱所导致的。当一个人生活在较大的精神压力之中或者身心处于疲劳的状态,大脑神经系统就有可能把刚刚接收到的视觉讯息错误地当作来自大脑中储存长期记忆的区域,于是产生熟悉的错觉。
既然有既视感,当然也有“未视感”。未视感也同样有趣,它是指一个人对几乎熟视无睹的事物突然产生陌生感。
你是否有过既视感或者未视感的体验?如果你突然觉得你以前曾经在同一部电脑上读过笔名为“桔子”的作家写的一篇名叫《既视感》的内容完全相同的文章,千万别误会我是抄袭的呀。快去洗个脸,然后想想柏拉图的话:人的感觉是信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