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相逢”这个名句,原创者是晚唐诗人杜牧,请看他的七绝《送人》: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诗中第三句提到分钗、破镜,两者为古时有情男女离别之风俗。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那只是比喻。
离别之夜,难免伤感,诗人最后强忍离愁别绪,抽离眼前景况,站到人生的高度,安慰对方也安慰自己:只要活着,又有何处是不会相逢的呢?综观全诗,最后一句仿似黑暗中的一点烛光,给人温暖和希望。
后来,“此生何处不相逢”多被写作“人生何处不相逢”。此句始于北宋晏殊的七绝《金柅园》:
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
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金柅园在晏殊的故乡,抚州临川。晏殊少年得志,十四岁即中进士,然后赴京展开仕途。十五年后方有机缘旧地重游,与故交聚首园中,自是感慨万千。
然而,令“人生何处不相逢”一句成为尽人皆知的俗语,并非因为上述的高雅感情,而是民间好事者的戏言。
话说在北宋乾兴元年,即1022年,二月,寇准受丁谓谮言所害,左迁至雷州司户参军。看过《杨家将》的人都知道,寇准是个大忠臣,一度官至宰相。可是他用人不察。那个丁谓,出自寇准门下,后高升,至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并封晋国公。丁谓陷害寇准,据说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怀恨在心。雷州位于广东雷州半岛之上,乃大宋之边陲,南蛮瘴气之地。当时寇准已经年过六十,年老体衰,迁至雷州,等于慢性处死。此举足见丁谓用心歹毒。果不其然,寇准到任第二年,便客死贬谪之所。
苍天有眼,在寇准病死之前,他目睹(严格地说只是耳闻)丁谓及身而报。寇准遭贬谪后约半年,丁谓也在权力斗争中失势,被贬谪崖州。崖州即今天的三亚,比起雷州,离京城更远。更讽刺的是,要抵达崖州,雷州是必经之地。路过雷州时,丁谓胆颤心惊,恐怕报复,但是寇准却命人以一只蒸羊相迎。据说丁谓悔恨交加,在蒸羊前放声大哭。唉,早知结果,何必当初。
民间好事者并没有放过丁谓,他们拟议一句“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极尽挖苦之能事。如此趣闻,最早收录在欧阳修的《归田录》里。
下里巴人总比阳春白雪响亮,“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不胫而走。以致今日,很多追溯“人生何处不相逢”出处的文章都弄错了。
马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