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的电子书即将取代传统的纸质书,这是大势所趋。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不能够听到翻阅书页发出的声音,那如同情话一般的轻言细语。而书签,这个曾几何时令人爱不释手的小精灵,它再也不会在你专注的指间穿梭,再也不会在你赞叹的唇边歇息。你看不见它了,因为它已经变做通过鼠标左键发出的一道冷冰冰的命令。
现代意义上的书签,即为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而夹在书里的小片,起源于中世纪晚期(约13世纪)的欧洲。当时的书籍是稀罕之物,书签作为书籍的一部分,也是十分讲究的。材料有金、银、宝石、象牙、异兽的皮、珍禽的羽毛等奢侈之物,再请来最好的工匠,精雕细琢。精致的书签与精深的书籍,相映成趣。
后来,随着书籍平民化,书签的实用性也彻底压倒其装饰性。19世纪的大部头多数用贴着书皮的丝带作为书签。而小说、随笔等大众读物,则多以硬纸为书签。那个时候,也有一些出版商不再随书附送书签。
如果你喜欢读书,如果你爱惜书籍,那你一定会使用书签,因为你不忍心在书页上折出可怜的伤痕。
假如某一天,你在日常生活里一个几乎被遗忘的角落,找出一本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集,或者泰戈尔的抒情诗集。当你轻轻抹去浅灰色的尘埃,翻开微黄色的书页,一片略带皱纹的书签赫然出现在你的眼前……为什么?为什么它会在这里?是你读完这本书之后,把书签留在最喜爱的一行诗句之上?还是你给暂时无法理解的一段文字留下一个记号?原来这些年来,这小小的书签并没有失职,它一直坚守岗位,等待你的归来。只是你,一走便是二十年。
逐渐地,在记忆的深处,你找到了那片旧地。那个烈日当空蝉鸣不已的午后,那间隐没在校园葱绿之中的小书店,当然还有那个逃课逃成坏习惯的你。你怯生生地躲过女店员同情的目光,闪进最不显眼的书架后面。这时候,意外地,你与这本书相遇……当时那份相逢恨晚的感动,当时在厚厚的近视镜片后的泪光,在二十年后再次闪烁。
你是一个吟游诗人,走遍大半个世界之后,又一次回到二十年前驻足的小村庄。那棵大树,那条小河,那座石桥,还有那个凉亭,空气中一下子充满了熟悉的味道。吟游诗人再次坐到树荫里,抱起鲁特琴,唱出二十年前的老歌……
再读一遍你喜爱的诗句吧!再读一遍你当初难以理解的文字吧!现在的你,应该豁然贯通了。“谢谢你,小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