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

每日电讯报

  

尽管出版业受到互联网强劲冲击,但是,《每日电讯报》在英国仍然保持每天三十多万份的销量,这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报业同行羡慕不已。他们大概会感叹:英国人是保守的。

保守,正如我过去多次强调的那样,绝对是一个褒义词。保守,不是固执教条,而是坚持品位。

一觉醒来,坐到典雅的旧餐桌旁、舒适的老扶手椅上,空气中洋溢吐司与咖啡混合的浓香。然后,翻开一份每天早上准时送到家门口的报纸,关心一下苏伊士运河危机的最新进展,八卦一下滚石乐队的迷幻药丑闻,又可以欣赏狗仔队为你提供的大卫·贝克汉姆内裤照……最后,在宠物猫一声饥饿的控诉,又或是俏佳人一声善意的提醒,哦,亲爱的,你还来得及慢条斯理地放下报纸,再伸一个长度接近四米的懒腰。嗯,时候不早了,换衣服出门吧。

对于一个普通英国人来说,这样悠然的生活方式,又为什么要改变呢?

尽管出版业受到互联网强劲冲击,但是,英国报业并没有把它视为洪水猛兽。相反,它们反而利用这个全新的平台,开拓全新的领域。

《每日电讯报》几乎是英国报纸中最早推出网页版的,其后其它报刊才纷纷效仿。报纸网页版的最大受益者——纯粹是个人的看法——是报纸发行范围以外的读者。毫无疑问,我也是其中一个受益者。每一天,黑咖啡、冷面包和电讯报网页版(telegraph.co.uk),多年来都是我的保守主义早餐(同时也是午餐)。电讯报网页版不但贴出《每日电讯报》上的主要文章,还加入姊妹周报《星期日电讯报》的内容。份量相当充足。除了不能将它卷起来拍苍蝇之外,实在没什么地方可以挑剔的了。

《每日电讯报》是由军官亚瑟·B·斯莱( Arthur B. Sleigh)在1855年创办的,起初的名字叫《每日电讯和信使报》。可惜,斯莱不善经营,欠下印刷商约瑟夫·摩西·利维(Joseph Moses Levy)大笔债务无法偿还,只得把整个报社转让给债主。

利维接手后作出三个重要的变革:一是将报纸改名为《每日电讯报》;二是走低价路线,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三是聘请桑顿·李·亨特(Thornton Leigh Hunt)为总编辑,他是著名作家、诗人李·亨特的儿子。

立竿见影,《每日电讯报》从此崭露头角。

正常的报刊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在英国三大报纸中,《泰晤士报》在原则上走中间路线,实际上却是左右摇摆不定;《卫报》被视为工党的非正式党报,是左胶的大本营;而《每日电讯报》则一直是保守党坚定的支持者。没错,这就是我喜欢《每日电讯报》的主要原因。如果最近两年你恰好看见我为了爆发一阵狂笑而喷咖啡吐面包,那我一定是读到一篇讥讽苏格兰民族党的妙文了。哼,SNP, fxxk off and 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