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7日

期货

  

“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么?”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各处的米像潮水一般涌来,过几天还要跌呢!”

 

19337月的《文学》杂志创刊号中,我们可以找到优秀的无产阶级作家叶圣陶同志的这篇著名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新中国”成立之后,它还光荣地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就算是阅读能力不强的初中生,也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眼泪和怒火。怒火直接烧向无恶不作的资本家,以及所谓的“三座大山”。

1932年,全国各地的农作物大丰收。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粮价下跌完全符合经济学原理。可是,中国小农的眼睛只盯着自己的饭碗,根本不会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更不可思议的是,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也想不通,跟着农民瞎起哄。可见小农意识并非小农独有。

多收了三五斗,少挣了八九块。这种情况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中国农民可以聪明一点,像欧美日的农民一样,懂得期货交易的话。

期货,英文 futures,从其名字可以看出,是未来之物。实际上这是一纸商业合同。买卖双方按照互相协定的价格和数量,在未来指定的日子进行交易。

早在16世纪的荷兰,捕鲸者为了筹措出海的资金,会先出售期货合同。而合同持有人,可以在捕鲸船满载而归之后优先以约定的优惠价购得货品。这应该是现代期货的雏形了。

其后,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日本和美国都各自独立地发展出自己的期货交易方式。以日本江户时代的米农为例。米农一般插秧即把期货卖给米商,然后在收成之后兑现。期货的好处是,农民不用忧虑农产品价格波动,专心从事生产。对商人而言也得到货源和价格的保障。我们把这种商业行为,称为“套期保值”。

当然,期货建立在对未来价格的预测之上,因此它既是保险,也是风险。比如在《多收了三五斗》里,如果在六月米价卖十三块的时候,农民先卖出糙米的期货,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了。叶圣陶同志可能少了一份稿费。不过,当他看到那些万恶的资本家被迫承担米价由十三块跌到五块的差价损失,应该比农民还要高兴吧。

拥有一纸期货合同,比如说糯米吧,是否意味着在到期之日会有无数条船或者无数架牛车把糙米堆到你的门前,然后要求你按照合同上的价格支付你可能一辈子也吃不完的糙米呢?

1874年,芝加哥农产品交易所建立,它是今天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的祖先。从这个时候开始,期货便变质,它不再单纯是农民与商人的合同了。期货合同可以在交易所自由买卖。也就是说,你可以在糙米堆到你的门前之前卖掉合同,赚取差价(当然也有可能遭受亏损)。

这样又一个魔鬼从人性的贪婪之中钻出来。一种专门从事炒卖期货合同的投机行为应运而生。当金融期货接踵而至,不少人认为,它已经跟赌博没有太大差别了。当然,如果你参与金融期货,比如说中国的股指期货,你绝对不用担心在到期之日会有100点沪深300指数堆到你的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