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力,是外来语。
这个命题会令你感到惊讶吗?我查过多部权威的汉语词典,在所有“苦力”的词条里,都没有任何外来语的标记。
《现代汉语词典》对“苦力”的注释是:1、旧时指卖力气干重活儿并受奴役的工人;2、干重活儿所付出的劳力。
《现代汉语词典》如它所标榜的一样,非常“现代”。上述“苦力”的两个词义都是现代词义,它们是在清末,即19世纪中后期,才出现的。
古时,“苦力”原本的意思是“竭尽心力”,最早见南朝江淹的《自序传》,曰:“人生当适性为乐,安能精意苦力,求身后之名哉!”
那么,清末才出现的“苦力”的现代词义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是,从英语“coolie”翻译过来的。
把“coolie”翻译成“苦力”,不但音、意俱佳,而且符合“信、达、雅”的老生常谈,可以说是一次完美的翻译。正因为如此,我们都不觉得它是外来语。
让我们继续追本溯源,“coolie”的原创者其实不是英国人,而是讲印地语和泰卢固语的印度人。在印度半岛,人们把卖力气干重活儿的以日或以次计薪的劳工称为“kūlī”,这个词最早见于十七世纪中叶。后来,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聘请当地劳工,也需要大量 kūlī,于是“coolie”一词便正式进入英语,并随着英国商人和殖民者走遍世界。如此这般,中国 coolie 就成苦力啦。
众所周知,粤语发音和北京官话有很大差别,所以广东人对“coolie”的翻译就没有“苦力”那么完美了。粤语取其音译,译为“咕喱”。算是差强人意吧。
说到咕喱,不能不提与此同时产生的一个广东俗语“卖猪仔”。清末至民初期间,很多广东人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到南洋和美国金山等地做咕喱。做咕喱之前通常要签劳工合同。一向没有合同精神的中国人认为这是“卖身契”,卖身后便像猪一样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故此叫“卖猪仔”。
现在当然没有苦力和咕喱了(即使有,政府也不承认),所以“卖猪仔”一语也引申为“被人出卖”或“被人抛弃”。三年前我在泉州坐车就傻乎乎地被卖过猪仔,这可能是自“苦力”一词出现以来,最天真最纯洁最漂亮的猪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