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样镴枪头”现在已经不太常用了,多数人都是在阅读曹雪芹《红楼梦》的时候知道这个曾经流行的俗语的。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讲到,林黛玉和贾宝玉偷看了艳俗传奇《会真记》之后,无比惊艳,即席用书中的俚俗语打趣。其中一句,黛玉取笑宝玉:“一般也唬的这么个样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个银样镴枪头。’”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是唐人元稹所著。此人极尽侮辱女性之能事,已为当时人所不齿。当然,在号称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里,此号文人比比皆是。
奇怪的是,《会真记》里并没有出现“银样镴枪头”这个俗语。最早记录它的文本,是元人王实甫根据元稹传奇所改编的杂剧剧本《西厢记》。这个杂剧不再有卑劣的恶行,而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爱情故事。剧中有这样一句对白:“我弃了部署不收,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
由此可见,黛玉和宝玉所偷看的书应该是王实甫的《西厢记》,而非改编之前的《会真记》。曹雪芹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犯错呢?本文就不作探讨了。
银样镴枪头的“镴”字,后来常常被错写成“蜡”字。这个错误大概是从清末开始的。这就说明了,清末已经不怎么用“镴”这个字。
镴,就是焊锡,即锡和铅的合金。玩过无线电,组装过收音机的七〇后朋友们应该很熟悉。焊锡熔点低,毫无硬度可言,只用于焊接铁、铜等金属物件。
由于焊锡,即镴,非常软,没有人会用它做长矛的枪头。而它又呈银色,看上去闪闪发亮,非常威武。所以“银样镴枪头”这个俗语就可以用来比喻人中看不中用啦。
枪头,从打磨的石器开始,发展到青铜、铁、钢等,可以说是人类技术进步的缩影。进步到今天,上述枪头都进了历史博物馆,唯有银样镴枪头,依然昂首阔步行走于天地之间。唉,人类的所谓进步,大概只能在有形的物体中找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