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和马铃薯一样,都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农作物。十六世纪初,征服南美洲的西班牙人把这两种农作物带回欧洲。然而,马铃薯最终成为欧洲人的主食,要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原因大概有二,首先是因为这种食物如果没有合适的烹调方法的话就味同嚼蜡。再者,有人吃了发芽的马铃薯而中毒,一时间谣言四起。
番茄的命运更加不公正,人们甚至连尝一口都不敢,因为它长得太像有毒的颠茄了。
当然,历史上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的意思是第一个吃番茄的欧洲人,他是意大利人。
当时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因为战争不幸落入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手中,番茄却幸运地得以避开高昂的关税进入那不勒斯平民家中,然后变成盘中餐。与此同时,那不勒斯人意外地发现番茄酱汁与他们的传统美食意大利面竟然是如此的契合。将番茄、香料、蔬菜和肉类熬成酱汁,浇在韧性十足的意大利面条之上,便成了一道美味的那不勒斯意大利面。后来它跟随意大利移民进入美国,继而疯魔世界,还成为意大利面(或叫意粉)的代表。
自从烹调出那不勒斯意大利面之后,意大利人再也离不开番茄。番茄因而获得“金色苹果”的雅号(从这个名字我们推测,早期的野生番茄极有可能是呈黄色的)。
若说意大利人是吃货,那么法国人就是情圣。一个世纪之后,法国人才被告知番茄是可以吃的。在此之前,高情雅意的法国人只把番茄当作观赏植物,种植于花园一角。是的,番茄圆滚滚、沉甸甸、黄澄澄(今天是红扑扑)的,不但样子可爱,手感还是一流的……
尝到番茄的滋味之后,法国人也给番茄起了另一个雅号——“爱情苹果”。这是因为,法国人一度以为番茄有催情作用。
其实,不管番茄有没有催情作用,与心爱的人一起品尝美食、把酒言欢,如此情意绵绵、如此秀色可餐,眼前人自然跟番茄一样酸甜可口。此情此景,甚至教一个平时极度讨厌酸味的人,也能开怀大吃意大利面(即那不勒斯意大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