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说的马骝,指的是猴子。关于这个奇特的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很多人望文生义,觉得它充满马味儿,一定跟马匹有关。很遗憾,马骝与马匹,一点关系也没有。
虽然找不到最有力的直接证据,但是我们可以依靠间接证据,加一些推理和一点点想象,重组这个有趣的故事。
古时候(应该在晋代到宋代之间),有个朝廷官员仕途多舛,不幸被贬到岭南瘴疠之地。我想,他应该是称职的,至少没有像今天的赤色官员那样想方设法取缔粤语。甚至乎,他主动学习当地语言,与当地人打成一片。有一次,他看见一只猴子,便问左右,这种动物你们怎么叫。“回大人,我们叫‘×’。”他思索了几秒,然后用笔记下:马留。
古代还没有汉语拼音,如果要为某个字注音,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叫读若,读若就是拿一个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来打比方。比如“钱”读若“前”,这个好办。如果“凼”读若“氹”呢?无疑,这是一种落后的注音法,因此晋代之后就不再流行了。
第二种叫反切,这是一种拼读法,极有可能是东汉时随佛教徒从西域传入的。反切在魏晋开始流行,一直通用到民国拼音的出现。反切的特点是使用两个汉字为一个汉字注音,具体方法是用第一个汉字的声母拼第二个汉字的韵母。比如“聪”字,宋代《广韵》的注音是“仓红切”,即取“仓”字的声母“c”和“红”字的韵母“ong”,组合成“cong”。
当我们这位官员听到猴子的粤语叫法之后,便用反切为这个字注音。又因为粤语没有文字,所以只能留下为它注音的两个汉字。让我们看看这两个字:马留。“马”字的声母是“m”,“留”字的韵母是“ou”(古汉语“留”读“lou”),组合起来是“mou”。换言之,古代的广东人对猴子的叫法,极有可能是“mou”。我们要找的源头也许就是这里了。
就在这位官员写下“马留”二字的时候,身边的当地人觉得十分诙谐,便马留马留地叫了起来,并且马留马留地叫下去。一传十,十传百,从玩笑到潮流。五十年、一百年乃至几百年之后,人们就忘记了原来的叫法。而大概受“马”字的影响,它日渐被写成“马骝”。
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证据支持本人的推断。大家都知道,猴子最喜欢的姿势是蹲。粤语里没有“蹲”这个字,就像一些地方的人将“猫”字当动词使用一样,广东人也将猴子当动词使用,“mou”就是粤语表示“蹲”的意思。今天,它通常写成粤字“踎”。
语言是不断演变的,而且在演变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趣的故事。如果粤语不存在,马骝和踎就很难独立存在了。这是多么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