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

牛仔裤

 

1882年,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深入美国中西部的科罗拉多州开演讲会,看到当地矿工穿着很有特色的工作服装。事后他对美国记者说,那些矿工是他见过的最会穿衣服的美国人。此话虽然有调侃美国上流社会的意味,但是也不见得全是戏谑。

当时西部矿工的工作服装,最惹人注目的是头上的大草帽,然后是一双差不多到膝盖的长筒牛皮靴。“穿靴戴帽”之外,一条用蓝色粗斜纹棉布制成的长裤也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这种裤子,他们称为“jeans”。

Jeans,即我们所说的“牛仔裤”。可是,这个中文译名是不准确的,因为矿工才是首先使用它的群体,而不是牛仔。

十九世纪中期,美国西部爆发“淘金热”。巴伐利亚移民李维·施特劳斯(Levi Strauss)也乘势从纽约赶到西部来。不过他不是开矿淘金,而是在旧金山开了一间小店,做杂货买卖。其时1853年,这间小店就是日后的超级服装名牌 Levi’s 的前身。

在与一名矿工的闲聊中,施特劳斯得知矿工惯常穿的工作裤——灯芯绒长裤,不怎么耐穿,在矿场里碰碰撞撞,差不多几天就要修补一次。灵光一闪,施特劳斯将一块覆盖货物的粗帆布裁成一条裤子,送给那名矿工。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结果是,不到几天,矿工们纷纷涌到他的店子,表示愿意购买那种磨不破的帆布裤子。施特劳斯于是索性聘请一批裁缝,做起裤子生意来。

这种新型裤子,施特劳斯给它取了一个很酷的名字,叫“jeans”。然而这个名字并不算新型。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热那亚水手身上所穿的裤子,法国人就用“jeans”称说它。“Jeans”极有可能是从“热那亚”的法文“Genes”转化过来的(两者发音相同)。这是否反映了,施特劳斯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是仅仅从牛仔布批发商那里听到这个名字?那就不得而知了。

施特劳斯后来用牛仔布取代粗帆布。不得不说,“牛仔布”也是不准确的中文译名。牛仔布的英文“denim”,是从法文“serge de Nimes”(尼姆布)演变而来的。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尼姆人通过剖析热那亚水手的裤子而掌握这种织布的方法,开始大规模生产。牛仔布在十八世纪跟随法国殖民者进入美国,但是人们只把它当作软帆布使用。施特劳斯用它做裤子,实际上是还原它本来的意义。

1872年,内华达州的雅各·戴维斯(Jacob Davis)写信给施特劳斯,说他能够在牛仔裤上使用铜铆钉,并申请了专利。第二年,他们合作生产出第一条铆钉牛仔裤,在线缝的基础上加上铆钉,牛仔裤就更加坚固了。为了说明这一点,施特劳斯特意在 Levi’s 的商标下增加一个图案——两匹马反方向拉扯一条牛仔裤。

经过牛仔布和铜铆钉两次重要的变革,牛仔裤就基本成为今天的样子了。

最后,让我们解决最后一个问题:“Jeans”何以译成“牛仔裤”?随着淘金热冷却,矿工越来越少,但是西部牛仔很快成功接力,成为牛仔裤的主要买家。1930年代,西部牛仔突然成为美国精神的化身(西部电影功不可没),牛仔服饰也备受青睐。牛仔裤的广告,自然以高大威猛的牛仔为模特儿。当美国商人把牛仔裤带到民国时期的中国时,中国人一看广告,“牛仔裤”便冲口而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