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

海阔天空

  

那个寒冷的冬夜,我应邀出席中文系的聚餐。席上,击钟鼎食,觥筹交错。酒精激发青春的热血,使我一时间得意忘形,竟然向一个心仪已久的女生倾吐衷肠。结果,是遭到拒绝。

散席后,我独自步回宿舍。凛冽的北风扑面而来,吹散不当的酒气和热情。我打了个寒战,不禁悲从中来。

突然间,我听到几个用钢琴敲出的熟悉的音符,像晶莹的雨露滑过嫩绿的叶子,温柔地落在天蓝色的湖面上……那是 Beyond 的《海阔天空》。我停住脚步,搜寻声音的来源——宿舍大门斜对面,那家小型音像店的土炮音响。

 

《海阔天空》是 Beyond 1993年春夏之交推出的粤语专辑《乐与怒》其中一首主打歌。在排行榜的表现不算突出,专辑销量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香港乐坛过度商业化,令有志者颇感失望。这也是 Beyond 转战日本市场的原因。九十年代初的日本乐坛,摇滚乐已经从非主流变成主流。

根据词曲作者黄家驹的自述,《海阔天空》作于日本,时间是19921993年的寒冬。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背弃了理想 谁人都可以

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香枕暖衾谁不渴望?然而,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我不得不远走。请原谅。

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充满不安,走到今天,实在有点疲累。于是我驻足喘息。在一刹那的恍惚之中,我再次想起你。远方的你,还好吗?

 

1993630日,黄家驹意外身故,年仅31岁。他的理想实现了吗?作为遗作,《海阔天空》获得前所未有的赞誉,Beyond 随后亦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很多中国人的楷模和偶像。最讽刺的是,那些脑满肠肥的贪官和满身铜臭的奸商在豪华夜总会的土豪金光下高唱着黄家驹的理想。

还好,斯人已逝,看不到今天的景况。他也不知道,那个寒冷的冬夜,有一个并非他的忠实歌迷的大一学生,在他的歌声中坚定了信念,拭去一滴苦涩的眼泪,卸下一段失败的恋情,然后,义无反顾地向理想飞奔。

 

BEYOND【海闊天空】

2025年7月7日

爱的格言

  

恋爱的心永远年轻。   ——希腊谚语

 

谁能给恋爱中的人制定法律?爱情已是最伟大的法律。   ——波伊提乌,《哲学的慰藉》

 

爱情是盲目的。   ——杰弗里·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爱情,对男人不过是身外之物,对女人却是整个生命。   ——拜伦勋爵,《唐璜》

 

所有爱情都是相似的,它们不理会四季更迭、气候变化,也不在乎小时、日夜、月份,所有时间的飘逝。   ——约翰·多恩,《日出》

 

尘世是爱情最适宜的居所,我不知道还有哪个地方有可能比它更好。   ——罗伯特·弗罗斯特,《桦树》

 

是爱,使世界转动!   ——W·S·吉尔伯特,《爱奥兰丝》

 

女人在爱情萌生的时候爱她的恋人,随后,则爱爱情本身。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两个灵魂,同一心思;两颗心脏,同一节律。   ——玛丽亚·洛威尔,《野蛮人英戈玛》

 

没有爱过的人才会一见钟情。   ——克里斯托弗·马洛,《希罗与勒安得耳》

 

没有爱情的光辉,人生会是怎样?   ——弗里德里希·席勒,《华伦斯坦之死》

 

爱情如雨后阳光,令人舒心。   ——威廉·莎士比亚,《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有一个字可以把我们从生活的重负和痛苦中解放出来,那个字是,爱。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隆洛斯》

 

啊,告诉她,生命短暂,但爱情悠长。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公主》

 

爱那些爱你的人。   ——伏尔泰,《书信集》

 

(桔子 编译)

 



2025年7月6日

十个字的故事

 

 

1、青蛙吃了西瓜,便呱呱叫。

 

2、有人种瓜得瓜,然后中风。

 

3、邮票去了旅行,再没回来。

 

4、细胞不断分裂,精神怒了。

 

5、我不想讲十个字的故事。

 

6、美颜相机——松茸变金针菇。

 

7、老鼠想不起儿时的名字。

 

8、李白对包拯说,休想黑我。

 

9、魔鬼一出差,身材就走样。

 

10、历史洗了个澡,依然很脏。

 

11、蜗牛不是牛,也可以清炖。

 

12、鞋子想过单身生活,丢了。

 

13、杯具摔了一跤,真的悲剧。

 

14、土豪金出到三代,在朝鲜。

 

15、龟对兔子说,午睡很重要。

 

16、牛说,我的祖先发现苹果。

 

17、马说,我的祖先发现阶级。

 

18、翻译一犹豫,两国就开战。

 

19、火车问定时炸弹:晚点了?

 

20、蝴蝶逼问庄周:谁在梦中?

 



2025年7月5日

我为什么要写作

  

1946年夏天,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流浪汉》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随笔,标题叫《我为什么要写作》。作者用有限的篇幅和简练的文字,明确笃实地解释了他为什么要成为作家,以及为什么1940年代之后他在思想上和文风上作出迥然改变。

在这篇文章中,奥威尔首先提出了作家“写作的四大动机”,并认为它们作用于任何一名作家的身上,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它们是:

纯粹的利己主义

审美的热情

历史的冲动

政治的冲动

奥威尔进一步分析说,“纯粹的利己主义”,不少作家都属于这个阶层。想出名,想赚钱,想戴上作家的头衔从而得到社会的尊重等等,这都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如果只为这些原因而成为作家,那就有点可悲了。更加讽刺的是,要名成利就,一名记者会比一个文学作家容易得多。

而“审美的热情”,唉,我几乎看到奥威尔在摇头叹息。他承认,这是很多作家都缺乏的动机。尽管他已经把审美的范围放宽到修辞学上。

至于“历史的冲动”和“政治的冲动”,奥威尔表示,一个人希望看到事物的本质,探索真相,挖出来龙去脉,他就会有“历史的冲动”。而一个人希望将世界推向更好的方向,希望改变人们的一些想法,他就会有“政治的冲动”。

接着,奥威尔用这套标准来衡量自己。他说,在上述四大动机之中,一直是前三种动机压倒第四种动机的,直到政治上的一些体验,尤其是亲历过西班牙内战之后,天平就向第四种动机倾斜。

毫无疑问,1945年出版的《动物农庄》和1949年出版的《一九八四》,都是“政治的冲动”的产物。也正是这两部作品,使奥威尔进入伟大作家的殿堂。历史学家西蒙·沙尔玛甚至在其著作《英国史》中将奥威尔与温斯顿·丘吉尔放在同一个章节平起平坐。

我当然不否认《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是不朽的作品,它们也是其中两本我十分喜爱阅读的书籍。不过与之相比,我更喜爱阅读奥威尔的文学批评。他还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小专栏作家的时候,臧否人物、皮里春秋,极之潇洒。即使对近代称王称霸的列夫·托尔斯泰也毫不留情。是的,我佩服他“不识抬举”的胆色,更佩服他庖丁解牛的剖析,他是怎么做到鞭辟入里,又不露斤斧的呢?

我之所以对奥威尔的文学批评情有独钟——在此,我也简单地回答“我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写作的第一动机,是“审美的热情”。如果世界上没有美,我就不会写作,也不愿意生存下去了。

 



2025年7月4日

横刀,引刀

  

百日维新失败之后,六个“乱臣贼子”在京城菜市口问斩,史称“戊戌六君子”。

在牢房等候行刑期间,谭嗣同写下著名的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七言律绝不但格律工整,立意、布局也相当精警。前两句,诗人用了两个典故。

张俭,因弹劾作恶多端的宦官侯览而遭到报复,不得不狼狈逃命。逃亡路上,“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敲门求靠。凭借好得出奇的名气和运气,张俭最终逃出生天,飘零塞外。然而所有收留过他的人,都被侯览残忍地杀害。

杜根,因直言上书指斥外戚专权而得罪邓太后。邓氏命人把他装入布袋,乱棍打死。所幸的是,执行者都为杜根的正气所动,很有技巧地把他打到血肉横飞、体无完肤,看上去像死人的样子。弃“尸”荒野三天后,他死里逃生。

谭嗣同将自己比作两位东汉忠臣,却不像他们那样逃跑。“我自横刀向天笑”,他以五陵豪气,超越了他们。事实上,与其说谭嗣同被捕,不如说他是投案自首的。

谭嗣同这首绝命诗被认为是千古绝唱,有口皆碑。同时,也令人感叹历史之不公。因为另一首在形式、立意和布局上都与之相近的诗——我认为写得更好的诗——却淹没在错误的怒气中。

1910年,汪精卫意图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自知难逃死罪的他在狱中作了《被捕口占》四首,其中一首是:

 

慷慨歌燕市,

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从这首五言律绝的格律和用字,可以看到汪精卫的文学修养之高。跟谭嗣同的绝命诗一样,前两句也用了典。

歌燕市——司马迁写了几句现代人都看得懂的文言文,实属难得,我直接上原文就行——《史记》记曰:“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荆轲是慷慨的侠客,在燕国街市饮酒、吃狗肉、放声高歌,然后为太子丹和田光所赏识,委以重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遗憾的是,荆轲刺秦王失败了,汪精卫刺摄政王也失败了。同是刺客,汪精卫自比荆轲。

楚囚,指的是春秋时期名满天下的楚国琴师钟仪。楚国与郑国交战,钟仪被俘。郑国人威迫利诱,也无法叫钟仪效忠。于是将他当作礼物送给晋国。晋景公赏识钟仪的忠诚,把他送回楚国。同是囚徒,汪精卫自比钟仪,表达了坚贞不屈的决心。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多么的言简意赅,又多么的掷地有声啊。

肃亲王善耆很敬服汪精卫的人品才学,不忍心杀害这个不羁之才,遂从中斡旋,说服摄政王改判终身监禁。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汪精卫获得释放。

汪精卫才高意广,如果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必定比荆轲、钟仪更为卓越。无奈他活在早已礼崩乐坏的乱世,那就只能变成一出悲剧了。

本不想在这里作任何看似别有用心的比较,只是某党组织一直以来都把这首诗宣传为最正气凛然的绝命诗,还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要求学生背诵……我们今天的主题又岂能不提及它呢?请看夏明翰的《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1927年湖南秋收起事之后,夏明翰成为国民政府的通缉犯。他没有像某个策划者那样拍拍屁股然后逃到井冈山风流快活,而是继续在地下搞颠覆活动。法网恢恢,疏而不漏。19283月,夏明翰在武汉伏法。《就义诗》就是在行刑前写的。

夏明翰固然是误入歧途,然而我们实在不应该批评他,更不应该否定他的革命热诚。试问又有多少人愿意为理想牺牲生命呢?尤其是中国人,尤其是今天“成熟”的中国人。至于这首“歪诗”,我是不会作出任何评论的。

 



2025年7月2日

马骝

  

粤人说的马骝,指的是猴子。关于这个奇特的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很多人望文生义,觉得它充满马味儿,一定跟马匹有关。很遗憾,马骝与马匹,一点关系也没有。

虽然找不到最有力的直接证据,但是我们可以依靠间接证据,加一些推理和一点点想象,重组这个有趣的故事。

古时候(应该在晋代到宋代之间),有个朝廷官员仕途多舛,不幸被贬到岭南瘴疠之地。我想,他应该是称职的,至少没有像今天的赤色官员那样想方设法取缔粤语。甚至乎,他主动学习当地语言,与当地人打成一片。有一次,他看见一只猴子,便问左右,这种动物你们怎么叫。“回大人,我们叫‘×’。”他思索了几秒,然后用笔记下:马留。

古代还没有汉语拼音,如果要为某个字注音,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叫读若,读若就是拿一个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来打比方。比如“钱”读若“前”,这个好办。如果“凼”读若“氹”呢?无疑,这是一种落后的注音法,因此晋代之后就不再流行了。

第二种叫反切,这是一种拼读法,极有可能是东汉时随佛教徒从西域传入的。反切在魏晋开始流行,一直通用到民国拼音的出现。反切的特点是使用两个汉字为一个汉字注音,具体方法是用第一个汉字的声母拼第二个汉字的韵母。比如“聪”字,宋代《广韵》的注音是“仓红切”,即取“仓”字的声母“c”和“红”字的韵母“ong”,组合成“cong”。

当我们这位官员听到猴子的粤语叫法之后,便用反切为这个字注音。又因为粤语没有文字,所以只能留下为它注音的两个汉字。让我们看看这两个字:马留。“马”字的声母是“m”,“留”字的韵母是“ou”(古汉语“留”读“lou”),组合起来是“mou”。换言之,古代的广东人对猴子的叫法,极有可能是“mou”。我们要找的源头也许就是这里了。

就在这位官员写下“马留”二字的时候,身边的当地人觉得十分诙谐,便马留马留地叫了起来,并且马留马留地叫下去。一传十,十传百,从玩笑到潮流。五十年、一百年乃至几百年之后,人们就忘记了原来的叫法。而大概受“马”字的影响,它日渐被写成“马骝”。

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证据支持本人的推断。大家都知道,猴子最喜欢的姿势是蹲。粤语里没有“蹲”这个字,就像一些地方的人将“猫”字当动词使用一样,广东人也将猴子当动词使用,“mou”就是粤语表示“蹲”的意思。今天,它通常写成粤字“踎”。

语言是不断演变的,而且在演变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趣的故事。如果粤语不存在,马骝和踎就很难独立存在了。这是多么可惜啊。

 



2025年7月1日

胡椒陈皮的避讳

  

胡椒原产于南印度。它有大汉一样的性情,以及弱女一样的身子,直到十六世纪才被成功移植到印度以外的地方,但是也仅限于气候和土壤都十分相似的东南亚岛屿。

移植到东南亚之后,胡椒可以通过海路运到中国南方的港口,贸易成本大大降低。于是,这种曾经有如连城之璧的调味料,便进入寻常百姓家。

顾名思义,胡椒的“胡”字有舶来品之意。有趣的是,当时作为中国胡椒交易第一大门户的广州,一部分广东人却故意将胡椒粉称作古月粉。不难看出,他们玩的是把胡椒粉的“胡”字左右拆开,成“古月”二字的把戏。若套入修辞格,那就是析字。

为什么要节外生枝呢?仅仅是为了好玩吗?非也。真正的原因是,传统的广东人对自己的姓氏有近乎迷信的敬畏。

当胡某人发现有一种调味料跟自己同姓,他会是多么的尴尬啊。“吃,还是不吃,这是一个问题。”有了!他突然灵光一闪,使出一招中国文人惯用的小技——避讳。“我不叫它胡椒粉,我叫古月粉。”嗯,很好,我们就不打扰密司脱胡进食了。

广东的密司脱陈也遇到相同的困境,陈皮……对不起,差点忘了密司脱陈不叫它陈皮,而叫……什么?耳东?不,不,不,请勿自作聪明,密司脱陈不喜欢玩析字,他喜欢的修辞格叫别称。有一个不常用而又同义的词——果壳。嗯,就是它了。喝苦味广东凉茶的时候记得含一些九制果壳哦。

除了陈氏,别称玩得好的还有何氏。在那个还没有薄荷糖的年代,大户人家都会在其大宅门口挂两个鸡笼一样大的红灯笼,灯笼上有母鸡一样大的字,以宣示主权,例如习府、胡府、江府、邓府、毛府、陈府等等……这里真的要等等,因为我们不见何府,何府哪里去了呢?哦,原来他们不挂何府,而挂何宅!

懂粤语的人就会明白,“何府”跟“何苦”同音。虽然平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有红白二事,就会出乱子了。何苦结婚?何苦满月?何苦生辰?何苦乔迁?何苦殡葬?……“够了!”忽然听到何仙姑一声怒斥!啊,我只好就此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