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原产于南印度。它有大汉一样的性情,以及弱女一样的身子,直到十六世纪才被成功移植到印度以外的地方,但是也仅限于气候和土壤都十分相似的东南亚岛屿。
移植到东南亚之后,胡椒可以通过海路运到中国南方的港口,贸易成本大大降低。于是,这种曾经有如连城之璧的调味料,便进入寻常百姓家。
顾名思义,胡椒的“胡”字有舶来品之意。有趣的是,当时作为中国胡椒交易第一大门户的广州,一部分广东人却故意将胡椒粉称作古月粉。不难看出,他们玩的是把胡椒粉的“胡”字左右拆开,成“古月”二字的把戏。若套入修辞格,那就是析字。
为什么要节外生枝呢?仅仅是为了好玩吗?非也。真正的原因是,传统的广东人对自己的姓氏有近乎迷信的敬畏。
当胡某人发现有一种调味料跟自己同姓,他会是多么的尴尬啊。“吃,还是不吃,这是一个问题。”有了!他突然灵光一闪,使出一招中国文人惯用的小技——避讳。“我不叫它胡椒粉,我叫古月粉。”嗯,很好,我们就不打扰密司脱胡进食了。
广东的密司脱陈也遇到相同的困境,陈皮……对不起,差点忘了密司脱陈不叫它陈皮,而叫……什么?耳东?不,不,不,请勿自作聪明,密司脱陈不喜欢玩析字,他喜欢的修辞格叫别称。有一个不常用而又同义的词——果壳。嗯,就是它了。喝苦味广东凉茶的时候记得含一些九制果壳哦。
除了陈氏,别称玩得好的还有何氏。在那个还没有薄荷糖的年代,大户人家都会在其大宅门口挂两个鸡笼一样大的红灯笼,灯笼上有母鸡一样大的字,以宣示主权,例如习府、胡府、江府、邓府、毛府、陈府等等……这里真的要等等,因为我们不见何府,何府哪里去了呢?哦,原来他们不挂何府,而挂何宅!
懂粤语的人就会明白,“何府”跟“何苦”同音。虽然平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有红白二事,就会出乱子了。何苦结婚?何苦满月?何苦生辰?何苦乔迁?何苦殡葬?……“够了!”忽然听到何仙姑一声怒斥!啊,我只好就此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