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17年,法国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接受《国家日报》访问时便预言书籍将在一两个世纪内消失。若说这是危言竦论的话,那么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的长篇小说《华氏451》(Fahrenheit 451)则把“危”和“竦”推向极致了。
《华氏451》在1953年出版,立即被公认为世界最优秀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一。它呈现一个虽然是虚构却充满现实气息的世界——在并不久远的可见的将来,消防员的职责不是救火,而是放火,放火烧书。因为,书籍是危险的,是令人不快的,是反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有义务抵制它、谴责它、举报它。书名“华氏451”,便是纸张燃烧的温度。
很多人将《华氏451》与另外两部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和《美妙的新世界》作比较。比较是有必要的,也是危险的,尤其是从政治角度去分析。《一九八四》里的政体是共产主义,《美妙的新世界》则是精英统治。至于《华氏451》,它令很多人不知所措,因为它是民主制。当今的共识是,民主制尽管有很多缺陷,但无可否认是目前为止最好的政治体制。布拉德伯里的作品像一支长矛刺穿我们的观念,它告诉我们,民主制同样会仇视真相,同样会迫害自由。
作者多次强调,他无意谈论政治。言下之意是,烧书与政治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是科技的发展加上人类的堕落。作者对电子产品终将取替书籍、娱乐节目终将消灭思考的忧虑,频频见于笔端。如果每个人只满足于肤浅的快乐,每个人都讨厌深刻的探索,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沉浸在最新电子产品所提供的感官享受里,那么这些人投票选出来的民主政府,就会执行人们的意愿:烧掉所有令人头痛的书籍。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不得不回到无法逃避的政治问题上。如果所有政治体制最终都会避免不了仇视真相、迫害自由的宿命,那么人类是不是永远无法摆脱让—雅克·卢梭所说的“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的死局?
在小说的结尾,那个烧书的社会在战争中被摧毁,主人公和一班老知识分子带着对书籍的记忆,准备在废墟中重建世界。可见,对书籍的未来,对人类的未来,作者还是保持一定的乐观态度的。
然而,布拉德伯里活到2012年91岁高龄才去世,他亲眼目睹了电子书成为书籍市场的半壁江山,不知道他的乐观有否打折。尽管十分反感,他临终前还是同意把他的著作制作成电子书在网上出售。包括这部《华氏451》。用 Kindle 或其它电子书浏览器阅读此书的朋友,会否读出一丝讽刺的味道?
以目前科技发展的速度,电子书说不定很快被影像书取代。根据文字自动生成影像,未来一定可以做得到。只是,影像书还可以称为书吗?我不想探讨这个问题,我乐观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