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5日

歸去來兮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逝去的無法挽回,將來的尚可追尋。知錯就改,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既勵志,又感傷。每次讀到這一句,我都不禁熱淚潸潸。

東晉義熙元年,即西元405年,秋天八月,四十一歲的陶淵明走馬上任彭澤縣令。在此之前,他真的像走馬看花一般四度出仕,四度離職,其中兩次還是主動請辭的。如今第五次出仕,他能堅持下去嗎?答案是,不能!

也許是性格使然吧,有些人註定永遠不能合群。陶淵明曾經感歎過“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飲酒》其四),這不正正是他的寫照嗎?他不就是一隻孤獨的失群鳥嗎?若不是迫於家境貧困和世俗眼光,他又怎麼會一次又一次地作出嘗試呢?

果不其然,縣令官服穿上沒幾天,陶淵明便感到渾身不舒服,漸漸萌生退意。於是寫下《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

 

歸去吧,斷絕一切交遊。既然世情與我相違,還要苦苦追逐些什麼?

這位彭澤新任縣令終於辭官歸隱故園,上任僅僅八十餘日。他這次辭官,是最後一次了。終老一生,不再“為五斗米折腰”。

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忘掉沉沒成本,及時止損,重新上路,這是最理性的做法。然而,人類的行為卻往往受到非理性情緒所影響,比如損失憎惡。“覺今是而昨非”,不怕被世人嘲笑“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五柳先生,我不由得對你肅然起敬。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自斟自飲,閑看庭中草木。登高長嘯,吟詠山澗流水。

歸隱,儘管清貧和艱辛,卻能自得其樂。知我者,莫若你也。因而熱淚潸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