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

幸福的透镜

  

我又一次看到他。单薄瘦弱的身板和毫无血色的面孔,透出贫困潦倒的苦楚和疾病缠身的惨痛。然而,他却有一双炯炯有神的黑眼睛。这似乎是幸福的光芒。真奇怪,他居然会幸福……他过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先生,要配眼镜吗……先生……先生……”

我回过神来,发现一个长得相当标致的女服务员正站在面前。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真奇怪,每次进眼镜店,我都会看到他。

 

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1632年出生在重商主义氛围浓厚的阿姆斯特丹,父亲是非常有钱的犹太商人。斯宾诺莎原本可以像他的兄弟一样,继承父业,经商赚钱,享受一辈子都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是,在他23岁那一年,这个看上去相当完善的世界,开始摇撼。

斯宾诺莎因为发表怀疑犹太教和《圣经》的言论,被教会严重警告。教会给他两个选择:要么悔罪,要么开除教籍。斯宾诺莎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后者。

当时的荷兰商界由犹太人控制,它可以容纳异教徒,却无法容忍叛教者。这意味着,上流社会再也没有斯宾诺莎的立足之地。不,这未算最糟糕。他还遭到一名宗教狂热分子暗杀,幸好杀人未遂,刀子刺穿了他的大衣,但未刺中要害部位。斯宾诺莎不得不伤心地离开阿姆斯特丹,到海牙过羁留生活,余生再没返回故乡。

在海牙,斯宾诺莎以打磨透镜为生,一边打磨一边思考他的哲学。

“人类的两个大敌:怨恨和自责。”所以,人类不会幸福,这是宗教所宣扬的道德主义的错。斯宾诺莎戏谑地把奴才、暴君和教士称为道德主义的三位一体。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对幸福的探索,是斯宾诺莎哲学的主旨。

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斯宾诺莎正好用他的人生很好地诠释了自己的哲学。

从道德束缚中解放自己——脱离教会。

从物质束缚中解放自己——放弃富裕的生活。

从对死亡和痛苦的恐惧中解放自己——即使受到死亡威胁,也不改变自己的想法。

然后,在自由之中追求幸福——热爱知识,理性生活,乐于清贫,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动。

于是,“斯宾诺莎的幸福”就成为精神幸福的代名词。

 

“斯宾诺莎先生,请给我打磨一副褐色的近视镜。”

“褐色?为什么?”

“因为……因为自卑,我不敢毫无遮掩地直视别人,尤其是女性……”

“自卑?为什么?”

“因为……因为我的身体有缺陷……”

“桔子,解放自己,不要为外物所动。”

 

实在没有比斯宾诺莎更高尚的哲学家了。怎样才能使全人类摆脱痛苦并且过上幸福的生活?斯宾诺莎一生都致力于拯救人类,并在最后为世人指出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可是,这样一个好人,却遭到无情的、可耻的嘲笑、诽谤、憎恨、谩骂、恐吓,甚至加诸于肉体上的暴力……

斯宾诺莎在贫病中离开人世,仅活了44岁。

 

“先生,一共×××元。刷卡还是现金?先生……先生……”

“啊!不好意思,我想换一种无色的镜片……”

无论生活多么糟糕,我再也不怕毫无遮掩地直视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