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

如何煮狼

 

一个作家终身服务一种体裁,例如只写小说、只写随笔、只写艺术批评的,自古以来并不罕见。然而,一个作家的笔杆只描绘一个主题,则是不多见的。M·F·K·费雪(M. F. K. Fisher)被誉为饮食文学的先驱,一生共撰述27部著作,均与饮食有关。如此专一,她对食物必定有着外人无法想象的热情。

或者有人会反驳,休·约翰逊不是只介绍葡萄酒、杰米·奥利弗不是只供应食谱吗?没错,但是不要忘记,约翰逊的职业是品酒师,奥利弗的职业是厨师,他们都不是专业作家。所出版的图书只是大众读物,而不是文学作品,读者的兴趣也仅仅在其专业知识,而不是行文的魅力。能够将口腹之事升入精神之境,非文学作家不可。

费雪的文学才情得到诗人W·H·奥登(W. H. Auden)的认可。

“我不知道美国还有谁能够写出更好的散文。”

这句话见于费雪1954年出版的《饮食的艺术》。奥登为其撰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导言。虽然有过誉之嫌,却不是诳语。鄙人可以作证。鄙人正好有一本《如何煮狼》的台湾繁体中文译本,尽管译者的民国腔多少造成一些损耗,但是作者的风姿依然跃然纸上。

《如何煮狼》(How to Cook a Wolf)出版于1942年,正值“二战”战火正酣之时,物质匮乏,民生困窘。书名中的“狼”,正是艰难时世的一个比喻。书中,费雪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旁征博引,将食物的种种知识娓娓道来,还搜罗一些特别的食谱,以及穿插回忆“一战”时主妇们省吃俭用的情景,务求帮助人们用最简单的方法将最低贱的食材变成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它输送一股力量,如同作者在《结语》中所说:

“我相信,遭逢贫穷和战争带来的恐惧与痛苦时,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极富尊严的方式,来捍卫再捍卫我们的尊严,那就是用一切可能的技巧、精致的美食和日渐增长的欢喜心,来滋养自己。随着我们在美食上的成长,我们对其他百种事物的知识和见解,势必也会有所增长,而成长最多的,主要还是我们自己。这么一来,命运即使被冷战和热战所纠缠,也伤害不了我们。”

费雪把饮食称作“生活的艺术”。她也许错了,饮食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艺术。然而她也许没有全错,因为费雪笔下的饮食,的确有艺术的力量。她的文字,以及文字之上的情调和幽默,仿佛是荒野之中升起的缕缕炊烟。一个被饥饿和疲弱压得快要倒下的流浪者,抬头望见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笑脸和挥动的手臂……他终于回到人间,又品尝到生活的味道。

 



2023年4月27日

科隆水

  

不少人以为古龙水是一种男士香水,或者将所有男士香水都称作古龙水。这是不准确的。

古龙水,又译作科隆水、科隆香水,是以其诞生地命名,即那个位于德国中西部、莱茵河畔的著名城市科隆。

1709年,居住在科隆的意大利人乔范尼·马里亚·法里纳(Giovanni Maria Farina)发明了一种柑橘味香水。他的动机很单纯,就是思乡。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法里纳说:“我发现一种香味,让我想起意大利的春日清晨,想起雨后的野水仙花和橘花。”他将新发明献给新故乡,称作“Eau de Cologne”(这是法语,当时讲法语是一种时尚),科隆水。

科隆水以水和酒精为基质,精油部分是多种柑橘类植物,橙、柑、橘、柚、柠檬等(自然,每个品牌每款香水都自己的秘方)。看到这些原料,你想到什么?没错,它是可以饮用的。

事实上,当时的科隆水与其说是一种香水——不,不会有美女娇媚地对你说:“我在床上只穿科隆水”——不如说一种“万灵药”。洒在身上可以提神醒脑,喝进肚子里可以预防黑死病,此外还可以做猫狗的除蚤剂……确实有万种用途。至于灵不灵,伊丽莎白·勃朗宁(Elizabeth Browning)可以告诉你。这位诗人曾经在宠物“Flush”(一条英国可卡犬)身上试验过,却收不到预期效果,最后只好采用“焦土政策”,将狗毛和跳蚤一起剪除。

20世纪初,科隆水远销美国,意外地受到男士青睐。原因可能是,与温软的法国香水相比,科隆水不带任何性别标签,很适合“闷骚男”孤芳自赏。自赏之余,在适当的时机,掏出一条洒有科隆水的手帕,为不慎摔倒的女士轻轻拭去手上的尘土。哎呀,这个时候,你不需要拥有盖茨比那份了不起的家财,也足以赢得芳心。逐渐地,科隆水便与男士香水画上隐约的等号,直到1961年。

1961年,一个魅力四射的女子让科隆水重回美艳的怀抱。在改编自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小说的电影《蒂凡尼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中,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饰演荷莉·葛莱特利(Holly Golightly)。尽管电影里没有大特写镜头,但是因为电影而阅读原著的影迷很快发现,女主人公所用的香水竟然是男性的(其实是中性的)4711科隆水。从此,4711热销,男女不限。

4711被誉为科隆水第一品牌,始创于1790年代末。当时的科隆被拿破仑军队占领。为了便于管理,这个法国皇帝给每座建筑物都编上号码。你猜对了,4711的厂址正是科隆第4711号。不愧为大城市。

 



2023年4月25日

方舟

  

“二战”之后,西方社会陷入严重的信仰危机。正如俗语所云“病急乱投医”,为了填补心灵的空虚,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抓到什么就相信什么,除了传统文化。

一时间,百鬼夜行、群魔乱舞,光怪陆离得教人瞠目结舌。你会看见,那些蓬头跣足的古鲁、鹄面鸠形的禅师、横眉怒目的毛拉,招摇过市,并且总有一群自作多情的信徒簇拥着。更荒唐的是,连那个长相可憎的韩国神棍,居然也招引大批自称“文泥”(moonie)的俊男美女,主动献身。

一座又一座历史悠久的基督教教堂被改建为清真寺,是时代的缩影。人们无动于衷,即便邪教滋长,恐袭成为家常便饭。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石基督教被弃如敝屣,教徒被讥笑为固执、老土、俗气,甚至被斥骂为种族主义者。由左胶控制的传媒则习惯性无视,以至他们所做的一些有利于世界的贡献,均不为世人所知。例如,方舟共同体(L'Arche community)。

1964年,加拿大基督教神学家让·瓦尼埃(Jean Vanier)在法国创立非营利组织方舟共同体。其宗旨是超越宗教、跨越地域,创造条件让残障者互相扶持,共同生活。目前在35个国家已经有147个社区。

瓦尼埃在16岁的时候跟随父母到法国,帮助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他看到那些因为恐惧和痛苦而扭曲的面孔,便下决心献身慈善和公益事业。

瓦尼埃也是一名作家,而且非常多产,至今已经出版了三十多本书,其中不少是浅显易懂的励志、自助类读物。

鄙人手头上正好有一本2005年出版的小册子《遇见他人》(Encountering the Other)。平心而论,书上所言并无新意,都是老生常谈、烦言碎语。我相信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克里希那穆提、释一行等人的著作中找得到。可笑的是,左胶以双重标准区别对待。同一句话,出自某些人的口就是真知灼见,出自另一些人的口则是法西斯宣言。

遇见他人,我会劝说:如果非要喝“鸡汤”不可,否则口渴致死,那就选择正宗的“心灵鸡汤”;如果非要信宗教,否则躁郁症发作,那就选择外观比较漂亮的基督教。不知意下如何?

 



2023年4月24日

三合会趣谈

  

“三合会”这个名称,包含一个蹩脚的字谜,谜底是“洪”。

请容许不才解释解释。将“洪”字拆开,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共”。“共”有“合”之意。于是,“三合”为“洪”也。

三合会是洪门天地会的别名,相传为清国人陈近南所创立的、旨在颠覆国家政权的秘密组织。其口号为“反清复明”。“洪”字,正是表示“洪武”。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这个因为当过和尚而忌讳“光”字的皇帝,却用“明”字作为国号,真是精神错乱。而陈近南等一大班人居然要恢复由精神错乱的人开辟的精神错乱的朝代,恐怕他们的精神也不是很正常。退一步说,就算他们的精神很正常,其职业素养也是令人不敢恭维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清朝和明朝同样糟糕……这就好比有一个病人去看病,“大夫,我昨天腹痛,今天虽然好了,但是不住地咳嗽。”大夫却说:“好,现在我要消除你的咳嗽,恢复昨天的腹痛。”你说这个大夫有没有素养?我看,他还不如武侠小说里的“老而不”。

“老夫可以用内功将他体内的‘明’毒和‘清’毒都逼出来,但是……”

“但是什么?”

“只不过……”

“呸,你这个老而不!有话直说!”

“唉,将毒素逼出来之后,他也会武功尽失,三十年的修炼就白费了。”

所幸的是,无论在庸俗的现实世界还是在庸夫的武侠小说里,陈近南都没有成功。

直到很多年之后,三合会才冒出一个更强的人物,他就是素有“孙大炮”之称的孙中山。孙大炮毕竟游走过英、美、日三国,见过世面,故而能够与时俱进,英明地将“反清复明”改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恢复中华”的意思,是恢复汉人统治汉人的权力,而不是恢复到那个有诛十族、文字狱和东厂的明朝。最终,他通过辛亥革命达到目的。

更英明的是,孙大炮发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最多是中策,而不是上策。上策是,与其将满人赶回满洲,何不连同满洲也一起吃掉呢?于是,他在“中华”二字上做文章,发明“中华民族”这个奇怪的名词。接下来,便是在没有征求意见的情况下,将满、蒙、回、藏统统收入囊中。这一高招,陈近南要是泉下有知,一定自愧不如,同时又深感欣慰。不知道三合会成员在清明、重阳拜祭先人的时候,有没有烧一纸中华民国的海棠叶形地图给他(不要忘记把南中国海用n段线圈起来)。

既然大清已亡,目标达到,按照常理,三合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吧。哦不,在中国就不要讲常理了。没有目标不表示没有生命。没有目标的三合会,就跟今天那些卖了土地分了钱的农村青年一样,以黄赌毒为生。此外,他们还发扬内斗这个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分裂成很多帮会,互相厮杀,滥杀无辜,损害市容——对,不要受八、九十年代港产片误导,现实中的黑社会没有“四大天王”参演,个个面目可憎呢。

说到香港三合会,也有一个挑战智力的谜。那就是,跟“四大天王”一样,它们走过九十年代的高峰期之后便开始衰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半吊子学者可能告诉你,是因为所谓的“回归”——不管黑社会有多黑,都黑不过上头的大黑。不,窃以为,出生率才是主因。统计数字告诉我们,从八十年代开始,香港出生率大幅下降,近年更是依靠来自中国大陆的、以大妈为主的单程证移民维持人口增长。其后果是,2000年之后三合会补充不到足够的新鲜血液,自然地萎缩了。

 

2023年4月22日

唬人的海盗

  

并不是所有海盗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黑胡子就是最特别的一个例外。

这个海盗是英国人,原名爱德华·蒂奇(Edward Teach),“黑胡子”(Blackbeard)是他最为谦逊的一个别名。至于那些不太谦逊的别名,仿佛隐藏邪祟,令人亡魂丧魄,譬如什么“公海的恐怖”、“加勒比的诅咒”、“西班牙船之鞭”等等。在18世纪初,整个北美洲东海岸和西印度群岛人心惶惶,而同期的两伙同样声名狼藉的海盗——查尔斯·范恩(Charles Vane)和棉布杰克(Calico Jack),都先后向他讨教。

讨教?这就有点可笑了,因为黑胡子实在没有什么绝招可以教同行的,他的战略是那么的独一无二,甚至是空前绝后的,直到今天依然无人能够模仿。他的战略就是,唬人。唬人的最高境界,是既达到抢掠钱财的目的,又不用杀人。

黑胡子为自己创造了达到目的的所有有利条件。他的做法相当现代,鄙人亦时常奉劝有志于“成功”的朋友,与其买一大堆经营类图书,不如好好研究一下黑胡子。一言以蔽之,他善于利用品牌效应。

建立一个品牌,首先要有自己的形象,越特别越好。黑胡子束着又长又乱又黑的头发和胡子(所以有“黑胡子”之名),晒得全身黝黑,衣着也是黑不溜秋的,看上去像死神。

具象之外还有抽象,商标是必须的。黑胡子亲自设计了自己的旗帜:一面黑旗,画有一具白色的骷髅,它的右手举起酒杯,左手握着利箭,利箭指向一颗红色的、正在滴血的心脏。看见这面旗帜,心脏不滴血才怪。

接着,充分利用广告推广品牌。黑胡子给自己编造了很多吓人的称号和很多杀人如麻的故事。不但如此,他还很懂得如何散布这些恐怖的内容。

最后,我们来看看他的销售方式……我的意思是抢掠的手段。一般海盗是首先利用猛烈的炮火逼停商船,再上船抢掠。为了避免交火造成伤亡,黑胡子的战术是,将自己的海盗船乔装成商船,挂出跟目标船只一样的旗帜。试想想,在茫茫大海、在异国他乡漂泊数百天,人难免有浓浓的乡愁,看见自己的同胞是何等兴奋的心情啊!当两艘船靠近,准备进行船员互访和联欢活动的时候,黑胡子便卸下伪装……由于猝不及防,也由于黑胡子名声在外,无人妄图反抗,无不乖乖地交出财物,以求活命(对,无一例外)。

1718年,忍无可忍的英国政府派出强大的海军剿除海盗。跟范尼和杰克不同,黑胡子没有束手就擒,而是战斗到最后一刻,在身中5枪和20刀之后,倒下身亡。海军军官随后割下他的头颅,挂在桅杆上。可见人们对他有多憎恨,又有多恐惧。然而,他却从来没有杀死过人呢。

 



2023年4月20日

史上最精明的海盗

  

在加勒比女海盗安妮·邦尼神秘消失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在地球的另一头,也出现一个同样令人胆颤心惊的女海盗。她就是南中国海的女王,郑氏,或,郑一嫂。

顺便说明一下,南中国海是地理上的一个名称,跟中国并无从属关系,正如印度洋不属于印度一样。这一点,真的一点都不能模糊。

言归正传。这个郑一嫂,因身份不正统,总是遭到自称正统的中华史学家蔑视,别说正面描写,甚至连写都不屑。然而,她的传奇在西方世界却得到相当的肯定,被誉为史上最精明的海盗。何止,鄙人还要给她颁发另一个奖项:中华第一号女强人。诚然,武则天是这个奖项的大热门。只是,这位女皇帝起点较高,而且在攀升的过程中运气起了关键作用。郑一嫂则是一个从社会最底层攀升到极高层的白手起家的典型例子,相比之下,她更有资格成为女强人中之强者。

这个奇女子原名石杨,曾以香姑之名寄身广州花船。所谓花船,系岭南一带的特色妓院。其特色就在经营场所为靠岸停泊的船舶。花船在共产政权建立之后惨遭取缔,不过香港的花船则一直经营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老广州和老香港男会告诉你,在摇晃的船上淫乐是很有滋味的,这也是隋炀帝杨广不惜一切代价挖掘一条大运河的原因。

不用思考也知道,既然是花船妓女,香姑必定是个美人,也必定缠足(因为,一个没有缠足的女子即使貌若天仙,在心理变态的中国男人眼中也算不上美人)。一双三寸金莲不但在动荡不安的水上世界站稳,而且大展拳脚,此女子确非等闲之辈。而踏出传奇之路的第一步,是将郑一迷住。

郑一是一名海盗头领,在奸淫良家妇女之余,有时候也要享受一番你情我愿的乐趣。在一次乔装成正派商人到花船饮花酒的活动中,被香姑迷得死心塌地。我想,能够使这个无恶不作的坏蛋那铁石心肠萌生情愫,除了外表和技巧,香姑身上必定有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武器。1801年,郑一的海盗船突袭广州城,将香姑掳走,娶为妻子。从此,她便成为郑一嫂。

郑一嫂果然是女中豪杰。娶妻之前,郑一不过是中国东南沿海诸多海盗帮派中的一支。娶妻之后,在妻子的策划下,他像铁木真统一蒙古部落一样,以各种手段,结成一个强大的联盟——红旗帮。郑一,便是统领70000名海盗、1800艘海盗船的首领。势力之大,令大清朝廷大为恐惧。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如日中天之际,郑一突然离奇死去,死因不明。郑一的两个出生没多久的幼子显然无力继位。而郑一嫂虽有能力,却在重男轻女的枷锁下很难令一大群野蛮的大男人臣服。她还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她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男人帮助渡过难关。这个人就是张保仔。

张保仔原是广东新会的渔民,15岁出海打鱼时被郑一掳走,收为养子。名义上是养子,实际上是男宠。中国的断袖分桃之癖有悠久的历史,绝非水货爱国学者所称的“由西方传入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在充满屈辱的日子里,张保仔的唯一快乐来自养母。郑一嫂比他年长11岁,亦母亦姐,给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她的女性魅力也叫他既崇拜又恋慕。难怪有阴谋论者推断,郑一是被张保仔杀害的。张保仔的确有弑“父”娶“母”的动机。

此时,张保仔年满18岁,长成一个强壮的小伙子。郑一嫂与他结为夫妇,让他继承郑一的地位,然后顺利平息了个别帮派的叛乱,继续统领红旗帮称霸南中国海。在妻子的经营下,张保仔的事迹比郑一的还大、还多,至今香港、广东、福建等地还流传着不少他的传说,其中秘密藏宝的传说最吸引人。

郑一嫂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当机立断。前文讲过,清廷对红旗帮大为恐惧,遂派出强大的水师清剿,但是多次行动均以失败告终。幸好,汉人的“四大名著”又一次拯救了满人。继借用《三国演义》的反间计害死袁崇焕之后,满人再借用《水浒传》出招。这一招是,招安。

俗语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没料到,郑一嫂却竟然一口答应。“牛后”也不错,至少不再有死于非命的危险。从此,张保仔荣升为朝廷大官,郑一嫂则利用朝廷颁发的专营权大做生意,加上当海盗时累积的财富,简直富可敌国了。她活到69岁,在澳门寿终。

 



2023年4月18日

加勒比女海盗

  

当安妮·邦尼(Anne Bonny)爱上一名英俊的海盗,她决定不顾一切,卸下伪装……

安妮,这个反叛的爱尔兰女子,先与贪婪成性的父亲断绝关系,后摆脱迂腐无能的丈夫,女扮男装,毅然投奔棉布杰克(Calico Jack)的海盗船。她所放弃的,正是叫不少人艳羡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问及原因,她的回答是,自由。

恶名远扬的加勒比海盗棉布杰克是英国人,原名约翰·拉卡姆(John Rackham),因身穿棉布衫而得名。棉布在今日当然不算什么稀有的东西,然而在杰克身处的时代(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美的纺织品仍然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直到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印度大量引进,棉布才普及起来。故此,那不寻常的棉布衫能够成为杰克的一个显著特征,以及令人闻风丧胆的外号。

在一个寂静的热带之夜,在深邃的星空和无垠的海浪之间,在古巴烟草的氤氲和巴哈马朗姆酒的醉意之中,安妮·邦尼,这个现实版薇奥拉,终于向恋慕的对象说出心中秘密。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因为如花似玉的女儿身一旦暴露在一群粗野的海盗面前,就如同一只绵羊闯进饥饿的狼群,会招致何等祸事,可想而知。不料,对方的反应却是惊诧不已。原来这个海盗也有相同的秘密:同样暗恋着安妮,同样是女扮男装。她的真名叫玛丽·里德(Mary Read)。唉,除了慨叹造物弄人、发誓成为终生姐妹之外,她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了。不过,根据一些未必可靠的传闻,两人发展为同性恋关系,并且都成为棉布杰克的情人。

两人遂以真面目示人。果然有海盗意图不轨,但是被剑术高超的安妮打败,手起刀落,人头落地,从此再也没有人胆敢打她们的主意,除非是她们主动要求……事实上,安妮和玛丽都是女中豪杰,抢掠和打斗时跟男海盗一样凶猛,也一样凶残。玛丽还有一个奇怪的嗜好,就是在杀人之前袒露胸脯,以示羞辱。在古代,大男人死于妇人之手被视为莫大的耻辱。《圣经》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士师基甸的儿子亚比米勒(Abimelech),在攻打提备斯城的时候被城楼上一个妇人扔下的石头砸中,受了重伤,他用最后一口气叫身边的士兵赶快将自己解决,以免死于妇人之手。逐渐地,这两个妇人建立了骇人的声望。尤其是安妮,她的领导能力甚至跟杰克并驾齐驱,令英国政府相当头疼。

忍无可忍的英国政府出动皇家海军对付海盗。1720年,在一次海上突袭中,杰克和大部分海盗因为饮酒过度无力战斗,只有安妮和玛丽奋起反抗,无奈寡不敌众,最后全部被捕。然后,全部被判绞刑。

行刑前,杰克要求见安妮最后一面。没有感动的场面,安妮表现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式漠然态度,她斥责杰克:“如果你当时像男人一样战斗,现在就不会像狗一样被吊死。”

安妮和玛丽宣称怀孕,根据英国法律,刑罚可以缓期执行。玛丽在分娩时不幸死于感染。至于安妮,则是不知所终。

没错,竟然不知所终,所有有关安妮·邦尼的历史档案都到此为止。她像谜一样消失了,谜底永远在历史的大海上自由自在地漂泊,无人能够抓捕。

 



2023年4月16日

赠友

 

东君舞弄绣花针,

半作红妆半作春。

只恨群芳皆有主,

多情自古是文人。

 

 

二三·春



揚州周延,倭風俗墨堤の花

2023年4月15日

吃货的守护神

  

在宏大的希腊神话系统中,几乎每事每物都有一位相对应的神祇。换言之,生活在古希腊世界,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从事什么活动,你都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崇拜的对象……除了吃货。

吃货绝对有理由感到愤懑,因为,连酒鬼都有狄俄尼索斯守护,连暴徒都有阿瑞斯帮助,连赌徒也可以向赫耳墨斯祈祷,为何吃货什么也没有?实在太不公平了!这难道不是歧视吗?少安毋躁,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万千吃货寻找一位守护神,请耐心往下看。

古希腊人崇尚有节制的生活,反对奢靡,尤其反对只求满足口腹之欲的奢靡。那位哲学家伊壁鸠鲁在雅典开创花园学派鼓吹享乐的时候,不也遭到人们的厌恶吗?然而,歧视也分等级,同样通过口腔进入肠胃,人们对待饮料却比对待食物宽容,所以有酒神和酒神节狂欢。既然先天不足,那就后天补救,吃货当自强,为自己寻找一位守护神吧。

方法一:在远东,在那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人人都是“食神”,随便抽一个……周星驰怎么样?

什么?必须是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好吧。与“食神”最接近的可能是灶神赫斯提亚和丰收、谷物之神得墨忒耳……

方法二:因为,炉灶+农作物=食物;所以,赫斯提亚+得墨忒耳=食神。吃货可以在家中同时设立两个祭坛拜祭。

什么?只要一个偶像?不要两个?好吧。

方法三:将一位超凡的大胃王提拔为神。

正如赫拉克勒斯和米诺斯一样,血肉之躯也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神。有资格成为吃货的守护神的,鄙人认为,非他莫属——色萨利的厄律西克同(Erysichthōn)。此君简直吃出了全新的境界,叫历代所有吃货加起来都相形见绌。哦,他的命运与刚才提到的得墨忒耳有关。

厄律西克同是色萨利国王,关于他的人生转折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他为了建造华丽的宫殿而采伐了得墨忒耳的圣林,遭到女神惩罚。另一说是他不顾众人反对砍倒树林中的一棵巨树,导致寄居其中的仙女德律阿得斯惨死,仙女临死前诅咒了凶手。

惩罚或者诅咒相当有趣,厄律西克同从此变成一个永不知足的吃货,他的生活里只剩下一个字:吃!

不断地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厄律西克同先是把整个王国吃个精光,其后为了购买食物,还把漂亮的女儿墨斯特拉当奴隶卖掉。还好,墨斯特拉是海神波塞冬的情人。波塞冬教会她变形术,每次卖出去之后她都变成小鸟什么的逃之夭夭,回到父亲身边(这可能是人类最古老的“放白鸽”骗术)。只是,跟绝大多数骗术一样,使用次数与成功率成反比。当女儿再也卖不出去、当食物又一次短缺的时候,厄律西克同唯有……将自己吃掉。

 



2023年4月13日

肉糜与蛋糕

  

据《晋书》记载,晋惠帝司马衷在听到百胜无米可吃的报告之后,语重心长地指示:可以吃肉羹。

“何不食肉糜”,遂成为千古名言。

清代的满人官员昭梿在《啸亭续录》中讽刺一名“贵臣”时,亦引用此语,“其生长富贵不知闾巷之艰难若此,可知‘何不食肉糜’之言,洵非虚也。”

昭梿以所见所闻证验,那句话虽然听上去荒唐可笑,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历代如晋惠帝一样不知民间疾苦的权贵,实在不计其数。

无独有偶,西方也有一个相近的版本。相传,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在听到很多农人无面包可吃的时候,也留下了“让他们吃蛋糕”(法语原文:Qu’ils mangent de la brioche;英译:Let them eat cakeBrioche“布里欧”是一种奶油甜面包,笼统说成蛋糕也未尝不可)的名句。

在此必须光荣地指出,“何不食肉糜”比“让他们吃蛋糕”先进了足足有一千五百年之多,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且慢!这份骄傲很有可能要打个折扣,因为玛丽王后根本没有说过那句话。那么,谁在散布流言?

流言的背后,是一个毒辣的计谋。

其实早在15世纪,德国民间已经流传这样一则笑话。一个穷人向贵族诉苦,说家中没有面包了,而贵族的回话竟然是,“为什么不吃蛋糕呢(原文 krosem,一种德国甜面包)?”

这个笑话后来被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忏悔录》中引用,只是有所改动:主角由一名德国贵族变成“一位显贵的公主”;道具德国甜面包也变成法国布里欧。于是有人按图索骥,声称“一位显贵的公主”是暗指玛丽王后。可是,卢梭创作《忏悔录》的时候,生活在奥地利宫廷之内的玛丽小公主只有几岁,不可能说出那样的话。即使说了它也不可能传到卢梭这一介平民的耳中。再退一步,即使传到卢梭的耳中,俗语有云童言无忌,以卢梭的素养也不会跟一个小女孩计较。

到底是什么人如此曲解卢梭和中伤玛丽王后呢?真相在1793年毕露。

国王路易十六(Louis XVI)魂断断头台之后,以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为领袖的雅各宾派将血淋淋的屠刀指向王后。令他们头疼的是,对待国王可以高喊“路易必须死,因为祖国必须生”强词夺理,对待没有任何政治责任的王后则没有任何煽情的借口可适用。况且,罪不及孥,杀死王后说不定会失去好不容易占据的道德高地。

杀人成性的雅各宾派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为了置王后于死地,无所不用其极。人们发现,各种以毁谤和挑拨为目的的风言风语在巴黎流传。从“让他们吃蛋糕”到母子乱伦(还逼迫只有几岁大的儿子在法庭上指控母亲,刷新了人性的下限)。他们达到目的。最后,在不明真相的怒涛下,王后背着难以承受的冤屈,走上断头台。

蛋糕,远比肉糜苦涩。

 



2023年4月11日

Top 10 One-Hit Wonders of All Time

 

One-hit wonder(姑且译作“一曲奇葩”),是指仅有一首大热歌曲的组合或歌手。

然而国际上并无统一而具体的标准,以致很多传媒失之偏颇。如,坂本久(Sukiyaki)、Nena99 Luftballons)、OasisWonderwall)等,你会认为他们是一曲奇葩吗?

有鉴于此,我们制定最简明、最公正的标准,以减少争议。

 

标准:歌唱生涯只有一张而在无其它单曲进入英国榜(UK Singles Chart)或美国榜(Billboard Hot 100)前40

参考1:出道5年以上

参考2:非英语歌手在本土也是一曲奇葩

 

必须强调,“一曲奇葩”虽有戏谑意味,却无贬损。入选者粉丝切勿生气。

 

A one-hit wonder, in my view, is a group or singer that only has one song (and no others) reach the top 40 of the Billboard Hot 100 or UK Singles Chart. (Non-English-speaking acts must have only one hit in their native countries too)

 

 

10. Hoobastank - The Reason, 2004

Hoobastank 2004年单曲 The Reason 最高登上美国榜第2位和英国榜第12位,在其它国家流行榜的表现亦相当不俗。

Hoobastank 是来自加州的摇滚乐队,1994年组建,迄今为止只有2004年的这张 The Reason 单曲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并不奇怪,像这种发自肺腑并且装饰了时尚流行元素的歌曲,在他们的歌单中不多见。而他们喜爱的后垃圾摇滚和另类摇滚实在不讨好市场。

 

 

9. The Weather Girls - It's Raining Men, 1982

The Weather Girls 1982年单曲 It's Raining Men 最高登上英国榜第2位和美国榜第46位。歌曲一直流行至新世纪,Geri Halliwell 的翻唱版横扫全球。

The Weather Girls 是加州二人组,1976年组成。她们把教堂女声的唱功和体型带到流行乐坛,配以高能量的舞步试图踩烂后迪斯科的舞池。这首歌令人联想到马格利特的超现实画作,也令现实的女权和男同志很有联想。可惜,她们的“高能量”在一曲之后用完。

 

 

8. Los del Río - Macarena (Bayside Boys Mix), 1995

Los del Río 1995年单曲 Macarena (Bayside Boys Mix) 最高登上美国榜榜首(14周)和英国榜第2位。

Los del Río 是西班牙二人组,1962年合伙。据说他们在委内瑞拉遇到一位漂亮又惹火的弗拉门戈女郎 Macarena,遂为她创作了这首歌。没想到歌曲红遍全球,也使这两位大叔被 VH1 评为史上第一“一曲奇葩”。放心,他们在本土也无其它建树,绝对符合我们的标准。

 

 

7. F. R. David – Words, 1982

F. R. David 1982年单曲 Words 最高登上英国榜第2位,同时在西德、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挪威、丹麦、瑞典、瑞士、爱尔兰、奥地利、南非等国登顶,在地头法国的最高位置则是第2

F. R. David 在法属突尼斯出生,七十年代组过乐队探索进步摇滚,八十年代作个人发展,向电子和流行音乐靠拢,于是诞生这首大热之作。然而他不太适应名人生活,其后唱片在低调和拒绝宣传的情况下,销量一落千丈。

 

 

6. 4 Non Blondes - What's Up?, 1993

4 Non Blondes 1993年单曲 What's Up? 最高登上英国榜第2位和美国榜第14位,并且横扫欧洲大陆,在十多国排行榜登顶,包括德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奥地利、冰岛、丹麦、挪威、瑞典、瑞士和波兰。

4 Non Blondes 是来自圣弗朗西斯科的摇滚乐队,1989年组建、1994年解散,只推出过一张录音室专辑。主唱 Linda Perry 是灵魂人物,解散后的个人发展也不太成功。不过作为制作人和创作人,她却使别人相当成功。

 

 

5. Edison Lighthouse - Love Grows (Where My Rosemary Goes), 1970

Edison Lighthouse 1970年单曲 Love Grows (Where My Rosemary Goes) 最高登上英国榜榜首(5周)和美国榜第5位。

流行乐队 Edison Lighthouse 1969年在伦敦组建。似乎只为一首歌而存在,一曲过后,成员变换频繁,成绩一蹶不振。

歌曲展现另类嬉皮士形象:乐天、浪漫、爽朗(跟颓废、纵欲、邋遢相对),令人微笑,尽管外部世界被战争、通胀、各色社会运动所笼罩。

 

 

4. Bobby McFerrin - Don't Worry, Be Happy, 1988

Bobby McFerrin 1988年单曲 Don't Worry, Be Happy 最高登上美国榜第1位(榜史第一首无伴奏冠军歌)和英国榜第2位,并获得格莱美年度歌曲、年度唱片和最佳流行男声三个大奖。它也是 Tom Cruise 主演的电影 Cocktail 的原声歌曲。

Bobby McFerrin 是纽约出生的爵士歌手,1982年出道。尽管歌唱技术出神入化,却始终没有第二首歌进入人们的记忆库。不要紧,Don't Worry, Be Happy,有它足矣。这首成熟版的 Hakuna matata 鼓励人笑对逆境,会受用一生。

 

 

3. Debby Boone - You Light Up My Life, 1977

Debby Boone 1977年单曲 You Light Up My Life 最高登上美国榜榜首(10周,创下当时纪录)和英国榜第48位。

You Light Up My Life 是同名电影的主题歌,原本由 Kvitka Cisyk 主唱,但是创作人兼制作人 Joseph Brooks 又突然(原因,据说是因爱成恨)将单曲主唱权交给 Debby Boone。后者一鸣惊人。

Debby Boone 也非等闲之辈。她是传奇歌手 Pat Boone 的女儿,有非凡的音乐造诣,只是一曲过后醉心于乡村和宗教音乐,再无瞩目的主流作品。

 

 

2. Minnie Riperton - Lovin' You, 1975

Minnie Riperton 1975年单曲 Lovin' You 最高登上美国榜榜首和英国榜第2位。

Minnie Riperton 是芝加哥出生的灵歌歌手,被誉为哨音女王(哨音俗称海豚音),1970年推出首张个人唱片。

这原是她唱给女儿(当时2岁)的摇篮曲,因商业需要包装成情歌,结果叫好叫座,成为她唯一在主流排行榜闪耀的单曲。遗憾的是,“Stay with me while we grow old”,永远无法实现。歌手在1979年因乳癌去世,年仅31岁。

 

 

1. The Cascades - Rhythm of the Rain, 1962

The Cascades 1962年单曲 Rhythm of the Rain 最高登上美国榜第3位和英国榜第5位。

The Cascades 是四人乐队,1960年在加州结成,1975年解散。在总共发行的20张单曲当中,只有这首没有被时间的瀑布和暴雨冲走。

以六十年代初的技术制作出如此精致的音色(特别赞赏钢片琴带出的高音域透明感),实在令人意外。同样意外的是,欢快的曲调下是伤感的歌词。这种强烈的反差,也许要在强烈爱过、伤过以后,独对一片雨瀑,才会领悟。

 

 

番外篇

 

还有很多艳丽的“奇葩”值得欣赏,例如以下这些:

 

Norman Greenbaum - Spirit in the Sky, 1969

Starland Vocal Band - Afternoon Delight, 1976

Wild Cherry - Play That Funky Music, 1976

Anita Ward - Ring My Bell, 1979

Randy Vanwarmer - Just When I Needed You Most, 1979

Toni Basil – Mickey, 1982

Charlene - I've Never Been to Me, 1982

Alphaville - Big In Japan, 1984

Jennifer Paige – Crush, 1998

Lou Bega - Mambo No. 5, 1999


spotify: Top 10 One-Hit Wonders of All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