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日

清官之恶

  

刘鹗以鸿都百炼生之名发表的小说《老残游记》(初发表于1903年),被鲁迅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其余三部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和《孽海花》)。书中除了例行谴责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丑恶现象之外,还谴责他人所未能察觉的弊端,那就是,清官之恶。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有此评论:“摘发所谓清官之可恨,或尤甚于赃官,言人所未尝言,虽作者亦甚自喜。”

那么,何谓清官之恶?刘鹗指出:“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道。”他进一步解释:“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细细一想,现实中的确存在这样的人,他们自命不凡、自以为是。没有权力的时候尚且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一旦拥有权力,他们便是恶魔,恣意妄行,以“为百姓着想”、“为国家利益”为由行凶作恶。你是否想到历史上一些独裁者?而小说所塑造的两个清官形象,玉贤和刚弼,也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他们分别是毓贤和刚毅(两人均在小说问世之前没多久翘辫子)。

毓贤在担任曹州知府时,获得一个臭名昭著的诨名,叫“屠户”。屠户大人肆意屠戮不在话下,还嫌腰斩、凌迟等酷刑不够过瘾,亲手设计多种令人发指的刑具,例如小说所提及的站笼。

站笼仅仅比人体大一点,笼内布满尖锐的铁钉。受刑者关进笼里,双手吊起,脚尖下垫几块踏不稳的砖头。由于不稳,身体碰到铁钉……唉,实在不忍描述。

刚毅虽然在发明创造上不及毓贤,但是凶残程度却不相伯仲。他杀人无数,尤以残害维新派、革命者和监斩“戊戌六君子”为傲。

正如刘鹗所云“小则杀人,大则误国”,毓贤和刚毅的最大杰作是支持和扶持义和拳去“扶清灭洋”,结果招致八国联军报复,自取灭亡。刚毅在追随西太后向西逃亡途中急病而亡,毓贤则被弃车保帅,斩首正法(太便宜了。为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处以站笼之刑呢)。这两个血债累累的坏蛋,死有余辜。

话说回来,如果赃官和清官都是可恨的,那么什么样的官员才是楷模呢?清廉又不害人的刘禹锡、范仲淹、海瑞等人,又是否与清廉却视人命如草芥的毓贤、刚毅甚至包拯同在清官之列呢?我想,作者应该谴责的是暴吏,而不是清官。

如果作者看得更远,也许会看出问题不在清官和赃官的身上,而在制度。不推翻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即使所有官员都具有主人公老残的智慧和仁慈,也无法保证长治久安。然而,刘鹗是极力反对革命的。小说的第一回就含有对革命的辛辣讽刺。

刘鹗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觉得两害相权取其轻,在腐朽的中国传统与不成体统的西洋文化之间宁可取前者,正如在赃官与清官之间宁可取赃官。讽刺的是,他却偏偏死于赃官之手。1908年,一名赃官向刘鹗索要地皮不果,遂罗织罪名,将其发配新疆。翌年,刘鹗死于流放之地,终年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