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日

文学书单17

  

我们深入二十世纪欧洲的心脏地带,这里,人们操的是,德语。

托马斯·曼因为反对希特勒而被迫离乡背井。不用为他担心,两部鸿篇巨制《布登勃洛克一家》和《魔山》可以让他在流亡期间高枕无忧(还可以防身)。对读者而言,他的中篇小说较容易阅读,如《威尼斯之死》。

托马斯的哥哥亨利希·曼也是流亡作家。他创作小说和戏剧,其中最出色的作品是小说《臣仆》,书中讥讽投机取巧、欺软怕硬的政客。这,不流亡才怪呢。

多才多艺的赫尔曼·黑塞精通小说、诗歌、散文和绘画,以小说最脍炙人口。《荒原狼》、《悉达多》和《玻璃球游戏》等令人难忘。希特勒掌权期间,黑塞以大无畏精神与之对抗,赢得很高的道德威望。

按小说创作技巧而论,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然而正是这些不成熟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令人喘不过气的迷惘。

犹太女诗人内莉·萨克斯逃到瑞典。瑞典人不识泰山,只提供洗衣妇和抄写员的工作。她在工余写诗斥责纳粹暴行,诗歌阴森而悲伤,但有震慑力。

热爱马克思的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战后定居社会主义东德。他在戏剧上搞革命,以“叙述式戏剧”追求“间离效果”。简单地说,就是不引起观众感情上共鸣。其中一招是先剧透后演戏。

穿过纳粹军服(据称是被迫的)的海因里希·伯尔则选择了资本主义西德。他关注社会问题,力图对纳粹后遗症进行分析。小说《莱尼和他们》是其代表作。

出生在布拉格但用德语写作的弗朗茨·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声价百倍。无论小说《审判》、《城堡》还是寓言体故事《变形记》,都是一个个空虚、孤独、荒诞的噩梦。原来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仍然是人类,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奥地利人斯蒂芬·茨威格无疑也是用德语写作的。由于对世界失望,他将目光转向人的内心,且受弗洛伊德影响,尤为注重对情欲的探索。无须举太多例子,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可见一斑。

另一个奥地利人罗伯特·穆齐尔跟卡夫卡一样,生前不为人所知,死后却成为研究课题。其实他只有一部小说《没有个性的人》值得研究,文如其题,没有个性,没有情节,没有同情心。

另一个德语国家瑞士也贡献一名世界级剧作家、小说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他一开始写存在主义侦探故事,后来又搞黑色幽默悲喜剧。代表作《老妇还乡》讲一个老妇人复仇……我不是布莱希特,就不剧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