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现金购物的年代,几乎所有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他们会先把钱包里旧的残的脏的纸币花掉,崭新的则留着(暂时)不使用。
接近五百年前,托马斯·格雷欣爵士(Thomas Gresham)也发现这个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这位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金融代理人观察到,新铸造的成色十足的铸币很快就退出流通领域,而磨损严重、成色不足的残币则继续在市场交易。他进一步阐释,如果两种铸币的面值相同,而价值不同,那么劣币(价值低的铸币)就会把良币(价值高的纸币)驱逐出市场。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法则。
不过,这条法则的最早的发现者不是格雷欣。早在公元前405年,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剧《蛙》之中就首次提到它。比中国汉代的贾谊早了二百多年(不少对经济学和历史一知半解的中国“经济学家”顽固地认为贾谊是格雷欣定律的最早发现者)。只是,格雷欣首先用经济学的语言对它作出阐释,因此19世纪由经济学家H·D·麦克劳德建议使用“格雷欣法则”这个名称。
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格雷欣法则依然大放异彩,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比方说,网上商店大量销售“不影响使用”的次品、瑕疵品,甚至是“与专柜同款”的假货、冒牌货,那些质量好、价格高的好货和正货则出现销售额萎缩的情况。
又比如,社交网站都被那些不是自吹自擂就是自怨自艾的家伙占据着,真正想交友的网民反而没有机会找到合适的交流对象。
还有,人们可以在提供免费下载的资源网站找到海量的文章、歌曲和电影等等,使传统的书店、唱片店和小影院被迫走到日暮途穷的境地。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作为经济学研究者,我为此感到高兴;作为文艺工作者,我同样为此感到高兴。被驱逐的良币,我要多多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