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去鉴赏一幅中国画?或者说,中国画的好坏标准是什么?
南朝画家谢赫的画虽然画得不怎么样,但是评论却有一套。他提出的绘画六法,可作为中国画的标准。六法为: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不好理解是吧。其实,我们可以把它精简为三点:一气象,二笔法,三余韵。
我们鉴赏一幅中国画,最先感受到的是画的气象。无论宏大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还是精巧如唐寅的《孟蜀官妓图》;无论粗犷如八大山人的《荷花翠鸟图》,还是纤弱如赵孟坚的《水仙图卷》,这些感觉,都是从你观画的第一眼开始便进入你的心里的,并且一直延续到你离开为止。这就是气象。缺乏气象的画,不会是一幅好画。
然后看笔法。作为现代鉴赏者,你大可不必钻研到一眼就能分辨“十八描”。能够分辨出泼墨和白描就足够了,甚至能够分辨出工笔和水墨就足够了。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形象之上。正如苏东坡所言,“所贵于画者,为其似也。”韩滉的《五牛图》就做到“似”了,真是栩栩如生。
中国画的笔法不难学,没有天赋的人也完全可以将勤补拙。事实上,中国从来都不缺笔法好的画匠,今天也能随便找到成千上万个。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画的赝品特别多的原因。这些画匠临摹古代名画几可乱真,连专家都能骗过。
然而气象,赝品是难以复制的。王安石认为“丹青难写是精神”,唐代才女薛媛也说,“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我觉得,看画看笔法,品画品气象。
最后,要判断一幅画是否不同凡响,则要看余韵。因为,可以叫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的,非一流作品不能做到。文同的《墨竹图》、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等等,就是余韵无穷的作品。你走出画室之后,会感到心痒难耐,会有回头再看一眼的冲动。
当然,产生余韵的前提条件是你必须具有艺术鉴赏力。如果你不懂得骑马,即使有伯乐给你牵来千里马,也是没有意义的。
唐寅《孟蜀官妓图》
文同《墨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