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人们对理想世界充满幻想。在这些奇思妙想之中,可以划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两大类。
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以及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等等,都是积极型的代表。他们笔下的理想世界,似乎都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有足够的知识和理性,我们就有可能把混乱不堪的社会改造成井然有序的人间乐土。
而传说中的香格里拉、陶渊明的桃花源以及J·M·巴里的永无乡等等,则是消极型的代表。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反映了一些人遁世绝俗的心愿,抒发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绝望之情。其中,永无乡是极致。这个地方不但可以逃避现实,还可以逃避自己,逃避作为成年人的自己。
夜阑人静,寂寞无眠,你倚窗眺望,望向那个深不见底的太空。唉,成年人的烦恼和忧愁,也是深不见底的。这个时候,小飞侠来了,彼得·潘,把你带回幸福的童年——你的 Neverland。
1904年,英国作家巴里发表剧本《彼得·潘——不肯长大的男孩》。一个崭新的童话诞生了。写作这个故事的时候,巴里是否也期盼着彼得·潘从窗口飞入?
巴里六岁那一年,哥哥意外身亡。这一起突发事件不但带走一个兄弟,还带走不可取替的母爱。母亲悲痛欲绝,余生都沉浸在对死去儿子的哀思之中,而对生者视若无睹。为了博取妈妈一眼注视,巴里甚至穿起哥哥的衣服。然而一切皆徒劳,巴里的快乐童年,已随哥哥逝去。
巴里将六岁之前的童年生活完全理想化,最后化作一个神秘而动人的符号——永无乡。每当在现实生活遭受挫折、遇到障碍,巴里都会逃到这个隐藏在心灵深处的仙境。在这里,巴里、彼得·潘和小伙伴们,永远在一起玩耍,永远在一起欢笑。在这里,成年人都是坏人。铁钩船长一伙,机关算尽,誓要夺走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战斗吧!保卫永无乡!把大人们赶走!
在孩子们当中,温蒂是个有趣的角色。她与彼得·潘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若隐若现而又难分难舍的感情。我想,这是爱情吧。这是朦胧的、纯真的爱情。
想想你的童年,有没有这样一个女孩,她曾经和你一起在河滩追逐;她曾经在自行车后座听你大谈科学;她曾经是你的同桌,在你上课打瞌睡的时候用铅笔头狠狠地扎你的三角肌……
很多人都认为,青梅竹马的爱情是最美好的,是最浪漫的。我不同意,童年的东西,还是让它留在童年吧。最后,彼得·潘把温蒂送回现实世界,便一去不返。
唉,我是多么希望彼得·潘真的一去不返啊。可惜,巴里却安排他回来。他回来的时候,温蒂已经长大成人,并生儿育女。在唏嘘中落幕,在遗憾中散场,观众无可奈何地回到现实世界。
一道霞光打破黑夜的沉寂。呆立在窗前的你,该拭去眼泪,洗个脸,准备上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