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8日

悲痛的五个阶段

 

瑞士精神科医生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被《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思想家”之一。主要成就来自1969年出版的著作《论死亡与临终》,她提出“悲痛的五个阶段”,这套理论后来被称作“库伯勒—罗斯模型”。

库伯勒—罗斯通过对200个绝症末期患者的观察和访谈,归纳出他们在心理上经历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否认。

患者在极度震惊之余,会拒绝接受诊断结果。

“医院一定弄错了,我的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

他甚至幻想眼前一切只不过是一场噩梦,一觉醒来之后就会恢复原状。

 

第二阶段:愤怒。

当患者知道事实无法改变,便开始迁怒于世界及他人。

“为什么是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苍天瞎眼了!”

愤怒可以掩盖自身的痛苦、无助和挫折感,同时也给他人带来苦恼和伤害。

 

第三阶段:商讨。

这个阶段,患者会与一个有力量的对象展开对话。这个对象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超自然的存在。

“神啊,只要让我活下去,我什么都愿意。”

他会同时生出悔恨。

“如果早点戒烟的话……”“如果多些锻炼身体……”

 

第四阶段:绝望。

患者经过多番对抗之后,精疲力竭,开始沮丧和萎靡,继而自我放弃和自我封闭。

“完了,我的一生要这般悲惨地终结了。”

 

第五阶段:接受。

患者受外界启发,或者自己想通了,主动驱散负面情绪。

“每个人都会死。与其自怨自艾,不如珍惜最后的时光。”

 

库伯勒—罗斯显然跟其他自鸣得意的思想家和学者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相当“接地气”。“库伯勒—罗斯模型”毫不故弄玄虚,它是可经验的,可延伸的。我们可以将之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其它挫折上。

例如失恋。

第一阶段:“不,不可能的,她说分手只是开玩笑。”

第二阶段:“太过分了,她一定会后悔的!”

第三阶段:“求求你,不要走,你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

第四阶段:“没有她,我的生活一片荒芜。”

第五阶段:“性格的确不合,分开或者对双方都是好事。”

 

当然,每个人的悲痛不一样,每个人承受悲痛的能力也不一样。我们不知道“库伯勒—罗斯模型”对减轻悲痛起多大作用,但是它至少指出一条路:每个人都可以走出悲痛,只要你愿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