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人有个典型的中国特色最叫女人恼火,那就是缺乏主见。当一个女人体贴地询问:“今晚吃什么好?”她总是会得到一个惜字如金的答复:“随便。”女人不甘心,把本来也不复杂的填空题改为更加容易的选择题,再问:“我既想吃泰国菜,又喜欢披萨,我实在拿不定主意,你来决定好吗?”遗憾的是,任由这个女人怎么风情万种,她最后等来的结果还是一盆冷水——依然是那句毫无人性的——“随便。”
上述片段发生在神州大地无数屋檐之下。最令人佩服的地方,是那个男人(以及那些男人)的视线自始至终都没有移开过电脑显示器……且慢,戏剧性的场面发生了。男人像是意识到什么,猛然转过头来,望着他的女人。女人凉了半截的心又再燃起激情的火种。“说吧,”女人心里说道,“说你爱吃泰国菜,或者披萨,或者麦当劳,或者臭豆腐、地沟油火锅、千年卤水蛋,管它什么都好,说吧,亲爱的,只要说出你的主见,吃什么我都愿意。”对不起,写到这里,连作者本人都有点紧张,因此让我喘口气,下一段再续。
“猪猪。”男人开口了。“什么事?”女人满怀期待。“帮我充一百元游戏币好吗?”好,这个猜谜游戏结束了。
让我们远离这个令人压抑的局面,一起追寻“随便”这个词的根源吧。
“随便”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载道:“若值巧人,随便采用,则无事不成。”其后北周的《阳城龙泉院记》也有一句:“随便制宜,摄心化物。”由此可见,“随便”原来是个褒义词,是随其所宜、不加限制的意思。它后来有稍稍贬义的用法,是从唐朝开始的。孔颖达对杜预在《左传》中所作的一个注解提出疑问,“疑杜随便而言也。”这里的随便,是任意、不经心的意思。
今日男人的口头禅“随便”,集上述两个意思于一身。一是去哪里、去不去,按你的意思办;二是我是不经心的,别要我经心。
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是儒家思想的毒害。父母把子女当做私有财产,私有财产自然不能有丝毫忤逆之处,否则就是“不孝”,要为千夫所指。任何事情,最好由父母说了算。此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子嗣的痴迷,必定导致事必操心的照顾和溺爱,尤其是一胎化政策实施之后。
现代应试式教育制度也增强了这种毒性。变态的教育制度要求每个问题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像西方先进国家的学生那样,能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我读书的时候就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总有一些人格扭曲的老师喜欢提问不举手的学生。唉,答错了(即与标准答案有出入),就会遭到老师批评,也遭到同学嘲笑。潜移默化之下,人就不可能有主见。所有问题,你最好给我一个标准答案,否则我不懂得怎么回答。包括女友问的“吃面包好呢,还是吃牛排好呢?”
最后,八卦到居委大妈都无地自容的……我的意思是好奇心特别重的……读者可能会发问:喂,桔子,你又如何?你会说“随便”吗?咳咳,身为爱国诗人兼进步作家,我当然会使用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不过我会加上一句:“只要和你在一起,吃什么都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