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9日

皇帝的名号

  

对于那些一翻开历史教科书就感到生不如死的学生来说,秦皇朝无法千秋万世真是人间最大的悲剧。要是秦始皇、秦二世、秦三世、秦n世一直秦下去的话,考试就变得容易多了。然而事实总是令人失望,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个朝、很多个国,还有像苍蝇一样挥之不去的皇帝。

皇帝的名号,最叫人恼火。有时候用谥号,有时候用庙号,有时候用年号,有时候又要直呼其名。到底什么皇帝该用什么名号?不要灰心,更不要撞墙,孙中山先生早已替你们报了仇。

皇帝的谥号和庙号经常重复。举个例子,中国历史出现过的“高祖”,至少有二十六人。就算学生不小心张冠李戴,我们也不能责怪他们。这种错误,专业人士也是会犯的。《广州日报》就有一篇文章说汉惠帝有智障,配不上“惠”这个谥号。呜呼,我们的汉惠帝刘盈先生虽然算不上聪明人,而且胆小怕事,还动不动就掉眼泪,可是他——请相信我——绝对没有智障。有智障的应该是晋惠帝司马衷先生。没错,就是那个向饥民建议“何不食肉糜”的西晋皇帝。那篇文章的作者显然是混淆了这两位先生。

汉惠帝、晋惠帝皆为谥号。皇帝的谥号,是皇帝死后由继任者和大臣根据其生前事迹和人品评定的。比如汉武帝刘彻先生,一个“武”字就可以看出他的一生是多么喜欢打打杀杀的。又如商纣王子受辛先生,一个“纣”字就可以知道他生前是个暴君。再如南朝陈废帝陈伯宗小朋友,十二岁登基,十四岁被废,果然是废的。在唐代之前,我们都习惯用谥号来指称皇帝、国王和诸侯(秦朝除外)。

唐代以后,好大喜功、不可一世的皇帝们认为谥号中那么一两个字已经无法彰显自己的伟大,于是要求加长谥号。有些皇帝甚至要求在生前奉上尊号,驾崩后作为谥号使用。如唐玄宗李隆基先生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理宗赵昀先生的谥号是“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哇,这叫人怎么记得住啊!故此,人们改用庙号指称他们(如唐玄宗、宋理宗便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之名号。其最后一字,不是“祖”就是“宗”。从唐朝到元朝,我们都用皇帝的庙号指称他们。不过,到了明朝和清朝,皇帝的庙号又变成过时之物,年号取替了它。

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它始于汉武帝,刘彻先生即位那一年称为建元元年。此后,新君主即位都有自己的年号,此谓“改元”。当然,皇帝在位也可以随时改元,汉武帝刘彻先生就用了十一个年号。多乎哉?不多也。比起武则天武曌女士的十七个年号,根本不算多。这十七个年号也证明了,女人是善变的。

明清两代的皇帝就专一得多,他们都使用一个年号(除了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先生,他用了两个年号,所以我们不得不直呼其名:你好,皇太极)。这样就方便我们用年号去指称他们了。年号通常是两个字,比至少三个字的谥号、庙号更易记(如万历、崇祯、康熙、乾隆……耳熟能详吧)。

值得一提的是,末代皇帝——可怜的爱新觉罗·溥仪先生,只有年号宣统,而没有谥号和庙号。没有好过有,因为他死在196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值山崩地裂的文化大革命。若要红卫兵评价他的话,说不定就成了“清反宗”、“清蛇帝”、“清牛魔王”……呃,虽然与我无关,我还是不由得打了个寒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