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

刺身

  

在日本菜之中,刺身(日语读作 sashimi)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一般把“刺身”译为“生鱼片”或者“鱼生”,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日语的刺身包括生鱼片和生肉片。例如马肉刺身和牛肝刺身,曾几何时在日本还是非常有名的。

刺身这个词虽然在室町时代(约1416世纪)才被正式使用(这个词的由来至今仍有争议),可是,相当于刺身的食物则是历史悠久,向前可以一路追溯到人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期。人类进入文明之后,经过几次蜕变,刺身便成为今天的刺身。其中一个关键的突破,是切成薄片。

中国古代也有相当于刺身的食物(毫无疑问比日本先进好多年),叫脍。《汉书·东方朔传》有云:“生肉为脍。”《论语·乡党》也有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由此可见,古代的吃货认为,脍是越薄越好吃的。

说起“脍”这个字,自然令人想到“脍炙人口”这个成语。脍是指生肉片,炙是指烤熟的肉。此二者,在物质不甚充裕的古代,只有大富大贵的人家才有条件享用。整个成语的本义是,脍和炙这两种佳肴人人都爱吃,后来比喻好的诗文为人所传诵……唉,没办法,中国人在任何时候都会想到吃,“民以食为天”嘛。但愿在各位看官的眼中,这篇文章至少有孜然羊肉或者清蒸鲫鱼的等级。

大约到了明朝初期,也许是烹调技术提高和调味料增多的缘故吧,中国人逐渐不吃生食。到现在,只剩下广东、福建、黑龙江一些地方还保留吃生鱼片的习惯。

中国本土的生鱼片绝大多数是用淡水鱼制作的,食用它们就要冒一定的健康风险。因为,淡水鱼、虾身上寄生着多种寄生虫,著名的有肝吸虫、肺吸虫、颚口虫等。它们会感染人体,严重的话可致命。

日本菜中常见的刺身大多数来自深海,相对比较安全。这并不是说深海水产没有寄生虫,比如三文鱼(即鲑鱼)体内就有一种异尖线虫,它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不过,为了杀死寄生虫,日本、美国和欧盟都对食用海产作出严格的规定:上市前必须经过零下20度的冷藏库冷冻处理(欧盟要求至少储存24小时,日本是48小时,美国佬最怕死,7天)。所以,要购买和品尝刺身的话,最好到声誉良好的大型超市和日本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