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4日

牛虻之死

如果将毛泽东的那句谵语“东方不亮西方亮”反过来使用,用在艾捷尔·伏尼契的《牛虻》之上,那就再贴切不过了。从1897年初版以来,这部长篇小说在西方世界几乎无人知晓,然而在东方专制主义阵营,尤其是苏联、中国和伊朗,却被捧为文学经典。这不就是“西方不亮东方亮”吗?

解释这个有趣的现象只需要一个不那么有趣的名词:政治。与审美无关,政治是马列主义以及所有专制主义看待文艺的唯一角度。主人公牛虻是一名忠贞不渝的革命家,已经足够了。至于写得好不好,显然不在统治者的思考范围。不思考还好,一思考,你就会发觉它除了情节尚算有点街头广告式的吸引力之外,浅露的悬念、草率的结局、浮泛的人物形象、不痛不痒的心理描写,无不叫人产生哈欠连连的无聊感。

不过,鄙人还是找到了一个值得一提的亮点,就在牛虻被处决的场面。

执行枪决任务的那一排士兵,因为同情和敬佩主人公,都不约而同地把子弹打飞。

“枪法不行啊,弟兄们!”牛虻嘲笑他们。他自然知道他们的意图,他们也知道他的意图。所有人都知道,下一枪不能再抗命了。

“实在不像样子!还是我来指挥吧,把枪举起一些,偏左一点。”牛虻喊道,“兄弟,打起精神,你手里端的是卡宾枪,不是油锅!都准备好了吗?那好,来吧!预备——瞄准——”

想不到,缺乏幽默感的作者在这里注入了如此浓烈的黑色幽默。硝烟散去,牛虻倒下,黑色幽默也一起遇害。

黑色幽默的幽默之处就在于,我们必须杀死黑色幽默,它才成为黑色幽默。换句话说,如果牛虻不死,这部小说便失去唯一的光亮;如果革命者不死,他的名字便不会被专制统治者利用。现实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