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

杞人忧天之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收有《杞人忧天》这个寓言故事。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简单翻译一下:

有个杞国人忧虑天塌地陷,无处容身,以致寝食俱废。

有个为他忧虑而忧虑的人,前去开导,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气无处不在,你屈伸和呼吸,无不在其中进行,为何还忧虑它崩塌?”

那人说:“天果真是积聚的气,日月星辰呢,不会掉下来吗?”

开导者说:“日月星辰,也是积聚的气,不过会发光罢了,纵然坠下,也不伤人。”

那人说:“地陷又怎样?”

开导者说:“地不过是积聚的土,土无处不在,你站立和践踏,无不在其上进行,为何还忧虑它沉陷?”

那人释然大喜,开导者亦一样。

 

后人用“杞人忧天”,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带有明显的贬义。

讽刺的是,以上亦可作为另外两个贬词“买椟还珠”和“断章取义”的例证。引文并不完整,原文还有下半截,思想价值比上半截高得多呢。

让我们翻开这个寓言的出处,《列子·天瑞》(《列子》又名《冲虚至德真经》,是道教经典。列子,即战国人列御寇,活在老子与庄子两大道家大师之间,有承前启后的功绩),把被砍掉的部分补回。

 

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简单翻译一下:

长庐子听闻后笑说:“虹霓、云雾、风雨、四时,这些气体积聚形成天。山岳、河海、金石、火木,这些形体积聚形成地。既然知道积聚而成,又为何说不会坏败呢?所谓天地,是空中一个小物,又是有形之中的最大物,故难以终结、穷尽,又难以观测、认识。忧虑它坏败,固然离谱;说它不会,也是不对。天地终究会坏败,到坏败时,又怎么不忧虑呢?”

列子听闻后笑说:“说天地会败坏是谬错,说不会也是谬错。坏与不坏,我们不能知道,可能会坏,也可能不会。好比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天地坏败与否,我们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一个叫长庐子的人冒出来,各打五十大板:杞人有错,开导者也不对……看似理性、中立、客观,颇有现代意见领袖的气焰。当然,他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始必有终,万物如是。开导者说天地不会终结显然不对。然而,那一天还很遥远,我们应该活在当下,不为遥远的事情而苦恼。

正当人们为长庐子点头称赞的时候,主人公列御寇出场,将三者全盘否定。列子站在道家的“不可知论”上,指出天地坏败与否这个问题,超出人类的认知范围,如同庄子《逍遥游》中的蟪蛄不能进入鲲鹏的境界一样。所以,杞人忧天是错,不忧也是错,说忧与不忧都是错的人也是错。那么,怎样做才是对的?嗯,压根儿不去想它。

原文里,杞人、开导者和长庐子,都是铺垫物,最后托出列子的高深思想。编者可能是为了不让学生、群众和自己的大脑死机,才断章取义吧。

如果不怕死机,我们不妨继续断章取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列子。以下是断章取义的典型例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此句出自《庄子·养生主》,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追逐无限,危险啊。

可笑的是,后来的引用者大多只取前半截,以哄骗人勤奋学习。原意却是相反的。李耳、庄周和列御寇都属于道家。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张做闲云野鹤,枕流漱石,逍遥自在。追寻什么知识,忧虑什么天地?不但不会成功,还很危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