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6日

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这个中文成语,无论哪部权威辞书,所引的最早出处均是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在其第五卷《穷马周遭遇卖槌媪》,开头不久就有这么几句:

“眼见別人才学万倍不如他的,一个个出身通显,享用爵禄,偏则自家怀才不遇。每日郁郁自叹道:‘时也,运也,命也。’”

作者屡试不第,以教书为生,颇为潦倒,因此写到这里,难免代入其中,愤懑之情,溢于言表。冯梦龙自然希望自己的人生也像马周那样苦尽甘来。历史上马周确有其人,确实因为孤苦贫寒,一度怀才不遇,后得唐太宗李世民赏识,终成一代名臣。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成语,怀才不遇的历史并不长,从《喻世明言》计起,尚不到四百年。然而作为中国读书人的通病,却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至爱(楚)国诗人屈原的《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二千多年来,堆叠为无数名落孙山、仕途多舛者的心中块垒。

却又话说回来,三闾大夫这个“黄钟”至少也在“遇”过以后才毁弃,也许无法体味一生坐冷板凳的痛苦滋味。此等滋味,比杀头、车裂、凌迟、诛九族还要痛苦得多。杀头可以怀抱舍生取义的痴心,还可以催生流芳百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妄想。怀才不遇呢,不但一辈子默默无闻、碌碌无为,死后也无声无息。一想到墓表被风沙侵蚀、坟头被野草侵占,他们便愤愤不平,然后郁郁而终。

问题是,真正的千里马从来都不想遇见伯乐。而那些自叹怀才不遇的人,十有八九并不怀才(只有怀恨罢了)。

换言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怀才不遇只是失败者的一个堂皇的借口,是受害人心理的一个真切的反映。对人生际遇,自己没有丝毫责任,错的都是别人,是时代,是社会,是打盹的神明。这些人既自卑,又自负,既可怜,又可笑,自比屈原,却对屈原一知半解,最后像荒野上无端自燃的朽木,可能烧毁身边若干草芥,也可能仅仅焚掉自己,几秒钟后,化为灰烬,散于风中。最可恨的是,太阳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