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日

南海纪行(一)

康有为故居(2019.9.25)


南海丹灶之得名,相传与晋代阴阳家(或神棍)葛洪有关,意为:此乃葛半仙炼丹之炉灶。想不到,在这个迷信的渊薮,竟然出了一个离经叛道的人。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康有为生于丹灶苏村。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生于官宦之家。他自然带着继承家族传统、饱读诗书、考取功名之期许。偏偏天意弄人,他却屡试而不第。

光绪五年(1879年),康有为到英国统治下的香港旅行,对繁华的景象深有感触,开始思考因由。若干年后在香港读医的孙中山也产生同样的疑惑,只是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香港自古以来就是颠覆基地。

四年后,康有为“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遂从上海大购西书(汉译西洋名著)。有了养分,香港埋下的种子便破土而出。从此,他的思想行为变得很不一样:先在家乡成立“不裹足会”,再在广州授课万木草堂,并著书立说,反传统礼教。康有为最厉害的地方,是打着维护传统的旗帜反对传统,他随心所欲地将孔子改造成一尊支持变革的神像。

或有人指责,康有为是考试制度的失败者,才恼羞成怒,大作其反。此言差矣。从古到今考试失败者多如牛毛,往往不见反者。不但不反,失败者往往将及第的痴想加倍强加于子孙身上,俨然是害人制度的最忠实拥护者。能够从自身失败想到制度失败的,千年来就只有康有为一人。况且,光绪二十一年(1895),37岁的康有为终于中进士,授工部主事,证明自己不是失败者。只是他要彰示对科举的蔑视,拒不就职。

“公车上书”时候,光绪便留意康有为其人其事其著作,逐渐折服。康有为力主效法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只有这样,才能救国于危难之中。眼见国际形势火急,戊戌年即18986月,光绪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开始变法。遗憾的是,康有为等一群长期在野的书生,完全不了解中国官场的丑恶。他们缺乏政治警觉性,不但没有察觉慈禧太后磨刀霍霍,还天真地将阴谋家袁世凯当成同路人。最后维新只维了百日,光绪遭到软禁,戊戌六君子惨死(包括维新大将谭嗣同以及康有为弟弟康广仁),康有为和梁启超“望门投止思张俭”,几经周折,经香港(幸好香港一直没有“送中条例”)逃亡海外。

维新以失败告终。当时正在日本的孙中山仿佛收到了清廷发出的极度明确的信息:现在,你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那就是革命。不过,康有为坚决反对革命和共和,始终坚持君主立宪,以至后来参与臭名昭著的“张勋复辟”。

1927年康有为在青岛逝世。因为被指“保皇”和“反革命”,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他的评价都偏低。客观地说,他的著作如《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有划时代的意义,至今依然有启发性,值得一读。历史也不应抹杀,他是最早主张、呼吁、鼓吹女子放足、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先行者之一。只是,他这方面行为却为人诟病,他竟然娶了六个老婆!何来平等?

丹灶康有为故居是1980年代初重新修建的。相邻的康有为博物馆最令人失望。其一,所展示的物品绝大多数是复制品;其二,对康有为生平的介绍夹带大量马列主义和爱国主义私货。此外,为了来到这里,鄙人还惨遭“同城”这个词暗算,在“同城”转悠了好几个小时,坐了四辆巴士……尽管如此,在康有为故乡写下这篇有关康有为的文章,使一切辛苦和失望都有了意义。历史情怀有时候好比醇酒,在原产地体验,风味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