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2日

图书猎人

 

这个世界上,有爱读书的人,也有爱藏书的人。爱读书的人通常都爱藏书,但是爱藏书的人却未必爱读书。藏书而不读书的人,就像收藏唱片却不听音乐,就像购买名画然后深锁在保险库里,实际上是爱其形式而不爱其内容……不,甚至爱其形式都说不上,他们爱的是形式和内容之外的价格,以及升值的潜力。以下便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历史上第一个自称“图书猎人”(book hunter)的家伙,是美国人A·S·W·罗森巴赫(A. S. W. Rosenbach)。他在1936年出版的自传《一个图书猎人的假期》中有一句著名(或者臭名昭著)的话:

“搜集图书是最令人兴奋的玩乐,仅次于爱情。”

原文所用的字眼是“sport”,在当时的美国,是指游戏、娱乐、消遣、玩耍,多于体育运动。况且,有爱情作参照物,加上说话者本人那过度炫示的花花公子生活,鄙人将之译为“玩乐”,一点都没有冤枉他。退一步说,就算他视搜集图书为体育运动,也不见得有多高尚。

罗森巴赫据说在大学期间已经对书籍发生浓厚兴趣,但不是阅读,也不是收藏,而是倒卖。他的第一单生意便令同行和拥趸佩服得五体投地——以3.6美元购入萨缪尔·约翰逊博士的小册子《在德鲁里径剧院重开典礼上的演讲》的初版,其后炒到5000元,升值近1400倍。尝到这个特大甜头,他自然在图书猎人和超级炒家的路上走得更远。

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暴发户。从19世纪后期开始,到20世纪初期的大萧条为止,美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马克·吐温讽之为“镀金时代”),一群缺乏文化和品味的暴发户冒了出来。为了假装不缺乏文化和品味,暴发户急需一批艺术品和书籍装饰家居。罗森巴赫看准时机,到欧洲大肆搜刮,其粗暴的方式令当地人十分反感,斥之为“侵略者”。

罗森巴赫在炒书的同时,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藏书库——应该叫仓库更为合适。藏书的目的当然是待价而沽。直到临终前,他才意识到是时候发财立品、回馈社会,于是在所在地费城建造一座罗森巴赫博物馆及图书馆,向公众展出所有藏品。最珍贵的要数詹姆士·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手稿、乔治·华盛顿的亲笔信和古腾堡《圣经》等等。我想,一定有人在这样的文学氛围立志成为一名作家。

怎么评价罗森巴赫这个人?想想读者手不释卷、废寝忘餐的热情,想想作家苦心孤诣、“一吟双泪流”的孤寂,罗森巴赫一手制造后来席卷全球的、令人望之心寒的炒书飓风,实在可恶。然而他的贪婪却无意中拯救了不少有可能毁于两次世界大战战火的珍品。也许安·兰德是对的,在一个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自私的动机在客观上能够产生利他的结果。好吧,我等就只好自私地埋首书堆,“两耳不闻窗外事”,你炒你的,我读我的。

 


Rosenbach Museum &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