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4日

为什么蠢人都自以为聪明?

  

蠢人自以为聪明,但聪明人却知道自己是蠢人。

在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喜剧《皆大欢喜》的第五幕第一场,试金石对村夫威廉如是说。

试金石是鄙人喜欢的一个角色,他总是在不经意之间抛出发人深省的金玉良言。同样喜欢试金石的威廉·赫兹里特(William Hazlitt)则称之为“古代犬儒主义哲学家和现代小丑的混合体”,十分精准。

在这里,试金石为我们总结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只要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你就会发现:第一,周遭百分之百是蠢人(所以听到比吉斯乐队在 How Deep Is Your Love 里唱到“We are living in a world of fools”的时候,你会猛烈地点头);第二,这些蠢人百分之百自以为聪明。

我们再来验证下半句。聪明人如何呢?世界上真正的聪明人其实并不多见,达到苏格拉底(Socrates)水平的聪明人就更加稀有了。这位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曾经透露他看上去比别人聪明那么一点点的原因,是“我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试金石不愧为试金石,无懈可击。

可是,惯于吹水的现代学者却觉得莎士比亚的语言不够“学术”,非要标新立异不可。1999年,社会心理学家、大学教授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和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联合发表一篇论文,标题看上去很学术,看上去也很像鸡肠,叫《不熟识和未发现: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无能是多么困难以及它如何导致自我评估过高》。

我们都知道,现代学者的必备技能是,懂得耗掉惊人的研究经费去做那些意义不大的调查、统计、实验等等,然后用人们都听不懂的语言论述人们早就懂得的事情。为了向两位学者朋友不辞劳苦亲自示范表示感激,2000年度的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应能聊表心意。

遗憾的是,学术界小圈子却似乎对搞笑诺贝尔奖有颇大的误解。他们觉得同道惨遭侮辱,决定坚硬力挺,硬是为他们制造一个术语,叫“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以此说明,这是很严肃的学术研究,一点都不搞笑。

我知道你已经知道这个什么效应讲的是什么,但是为了学术,我还是得用比较学术的语言将它的定义复述一遍(准确地说,是复制加粘贴一下):

邓宁-克鲁格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摘自中文“MBA智库百科”网站,鄙人不负文责)

当然,两位学者朋友的学术研究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至少“邓宁—克鲁格效应”比“试金石效应”(这是鄙人制造的术语,未获学术界承认,切勿用于学术论文)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蠢人都自以为聪明”这个问题。答案——鄙人将它翻译为地球语言——就是因为蠢人蠢到没有能力认识自己。

请为搞笑诺贝尔奖得主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