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日

乡愿

  

所谓“乡愿”,《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外貌忠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

“乡愿”亦作“乡原”,《古代汉语词典》解作“貌似谨慎忠厚,实与恶俗同流合污的人”。

这里的“原”为通假字,通“愿”,是谨慎、忠厚、诚实的意思。也就是说,“乡原”或者“乡愿”,按照字面解,是指乡中公认的谨慎、忠厚、诚实的人。就算没有特别褒扬,它也肯定不含贬义。然而,孔丘在《论语·阳货》中却骂道:“乡原,德之贼也。”自此以后,词义便发生翻覆。

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在《中论》也论述:“乡原亦无杀人之罪也,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杀人,被害者终究有限。而败坏道德,则戕害甚广,轻则一乡一镇,重则一国一天下,更糟糕的是祸延后世,无怪乎孔仲尼深恶痛绝。

孔丘平日老眼昏花,这次却很清醒,一眼识破乡愿之画皮。为什么这样说?请先重温一则你早已听过的伊索寓言,《磨坊主、儿子和驴》。

一天,磨坊主和他的儿子赶驴到市集去。有人取笑:“多蠢啊,有驴子也不骑。”磨坊主便让儿子骑到驴背上。可是遇到的第二个人却批评说:“小的骑驴,老的步行,真是世风日下!”磨坊主便让儿子下来,自己骑上去。接着遇到第三个人,这个人劈头责备磨坊主:“大人享受,小孩吃苦,不像话!”于是磨坊主父子也骑在驴背上。没多久,有人在路旁哀叹:“呜呼,人类竟然这样虐待动物,动物也是有生命的啊!”最后,磨坊主和儿子将驴子绑在一根木棍上,抬着走。此举自然招致所有人嘲笑。他们一慌张掉到河里,把驴子淹死了。

伊索通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使所有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试图使所有人都满意,结果只会使所有人都不满意。

然而伊索有所不知,在中国有一种叫乡愿的妖怪,彻底推翻上述结论。这种妖怪没有自己固有的形态,而是看人行事、随遇而“变”——遇见甲就说变成甲所喜欢的事物,遇见乙就变成乙所心仪的对象。最终它令无论男女老少甚至畜生,无不交口称颂。

孔丘怒斥其为“德之贼也”,因为乡愿的心目中完全没有道德、没有节操、没有是非和善恶的观念,却从众人口中博取道德的美名,实际上是败坏了真正的道德。

纵使如此,三千年来,中国人依然把这种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好好先生视为楷模,依然把圆滑、世故、吃得开、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视为处世哲学、人生艺术和成熟的标志。多么讽刺啊,他们一面将孔子供奉为“万世师表”,跟随他大骂乡愿,一面却干着乡愿的种种勾当。难怪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断然指出:“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纪录。”李同志也难得清醒了一次。

 


齐白石 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