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0日

景泰蓝

  

景泰蓝,《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分别称它是“中国特种工艺之一”和“我国特种工艺品之一”。这样遣词造句,真是用尽心机。看到这样的句子,加上积重难返的观念,中国人便确信景泰蓝是中国独有的东西,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产”。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话说回来,你又很难挑剔《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有错,因为所谓的“特种工艺”,《辞海》下的定义是“利用某种珍贵或特殊的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和精巧的技艺加工而成的一种工艺品”。原来这个“特”字,不是“特”在产地,而是“特”在工艺上。字斟句酌到如此境界,你又怎能不脱帽致敬呢?

在景泰蓝“成名”之前,这种工艺被叫作“铜胎掐丝珐琅”。它的历史还真的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之前的中近东地区。直到1314世纪,拜占庭和伊斯兰出产的铜胎掐丝珐琅制品才传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称它为“大食器”——大食,不是形容人的胃口巨大,也不是粤语俗语“大件夹抵食”的简称,而是古时中国人对阿拉伯人的称呼,它译自波斯语“Tazi”——得此器物,完全拜蒙古人所赐。这些马背上的野蛮人血洗欧亚大陆的唯一好处,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

又有一说,在蒙古人发狂之前,铜胎掐丝珐琅早已由西域商人带入大唐帝国。但是,目前没有证据。

经过一百多年的钻研,到明朝宣德年间(即公元14261436年,明宣宗朱瞻基先生的统治时期),中国终于有能力制作自己的铜胎掐丝珐琅,不用再依靠进口了。如是者又发展到景泰年间(即公元1450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先生的统治时期),中国制的铜胎掐丝珐琅技术已臻成熟,并在民间广泛流行(当然不会广泛到贫下中农都有能力拥有)。因当时中国制的铜胎掐丝珐琅以蓝釉最为出色,“景泰蓝”之名便由此而生。

了解这个史实之后,你还觉得景泰蓝是中国人的骄傲吗?不!这种“中国特种工艺”简直是中国人的耻辱!尤其“景泰”二字,简直像一锅汤里的两只死苍蝇一样讨厌——它们时时刻刻提醒世人,在掐丝珐琅技艺上,中国落后西方二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