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活放荡而感染梅毒,再由梅毒引起剧烈的头痛症状,这迫使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不得不在1879年辞去巴塞尔大学教席。其后,尼采穿梭于欧洲几个著名的疗养圣地,一边养病,一边构建他的哲学体系。一直到1889他彻底疯掉(也是梅毒造成的,不是因为他疯狂的哲学思想)为止,这十年,是尼采创作的黄金时期。
尼采在这黄金十年的创作成果包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论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看哪这人》、《权力意志》等等,全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快乐的科学》也是这个时期的成果,可是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并不十分引人注目。如果归入文学类图书的话,我想它反而会得到更多的掌声。我认为,它是尼采一生之中最浅显易懂的著作、最具文学性的著作,以及最私人的著作。这部著作由三百多篇散文和诗歌组成,语言流畅,说理通透。这使作者有足够的本钱在书中调侃伊曼纽·康德:那位大哲学家宣称要向大众普及知识,却要用一般人看不懂的一套文字写作。
《快乐的科学》最可爱之处在于励志。尼采直斥宗教、道德、习俗、群体意识等无时无刻不在否定人的本性和自我,他鼓励读者冲破这些束缚,释放自由意志。“上帝死了!”人们或是愚昧或是恐惧,仍然在洞穴里展示上帝的阴影。尼采指出,普遍盛行的道德准则就是人为的“上帝的阴影”,这是对人性的压迫,是病态的。“我们必须战胜上帝的阴影!”
而最可恨之处,不是作者一贯的狂妄自大——从书名可见一斑。书名中的“科学”并不是指一般科学,而是尼采的科学,他把自己的知识称作科学。当然,有料的人狂妄自大,无可厚非——最可恨的是,对女性、劳工、农民、犹太人的蔑视。我实在无法包容。这些内容,无论用任何理由去包装,无论用任何词语去粉饰,都令人反感。一直以来有不少学者为尼采的学说被纳粹分子利用而愤愤不平,但是从尼采深入骨髓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来看,他未必不会支持希特勒的某些做法。别忘记,尼采赞许奴隶制度,希望被他蔑视的人永永远远被奴役。
对这部著作,我不会说瑕不掩瑜,我会说瑕瑜互见。而且,由于具有文学作品的优点,其瑕疵很容易变成传染性强的病毒。因此,读者必须学会批判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