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吃过蒲桃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市面上难得一见。然而在我小时候,蒲桃却是十分常见(也十分便宜)的夏季佳果。
蒲桃,在《辞海》中的词条有如下注释:“桃金娘科。常绿乔木。叶对生,披针形,有透明腺点。夏日开花,花大,白色,雄蕊长,多数。萼片宿存。浆果球形或卵形,淡绿或淡黄色,味甜而香,有种子一或两粒。中国海南有野生,华南有栽培……”
非常精确。不过,我还可以作一些补充。首先,蒲桃有个奇怪的特征,就是果核和果壳不相连。当摇动蒲桃的时候,就会发出沉闷的“咚咚咚”的声音。此外,蒲桃在广东也有野生。乡下的村民喜欢将它栽种在自家的院子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广东人只知道蒲桃,而不知道葡萄。
葡萄虽然早在汉代就经由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可是由于保鲜技术的问题,中国人对葡萄(恐怕是葡萄干)的需求不大。葡萄酒的情况要好一些,唐代诗人王翰就写出“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佳句。
岭南远离中原,与西域相去更远。葡萄进入广东,是很后期的事情了。由于葡萄与蒲桃同音,为了区分,广东人只好把葡萄改成“葡提”,但是这样一来,又与佛教的圣树菩提同音。不得已,再加一个“子”字,成“葡提子”。后来为了简便,索性去掉第一个字。于是,葡萄在广东就变成“提子”。
搞笑的是,当提子一词离开广东,就立即变成高档货,连维基百科中文版都在一本正经地大谈提子与葡萄的区别。呜呼,如果此二者有区别,那么车厘子与樱桃、雪糕与冰淇淋、布尔乔亚和资产阶级等等,也是有区别的吧。